日前,硅業在線記者有幸采訪了與會的專家:江蘇省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魏啟東教授,并就江蘇省光伏產業現狀以及存在問題對魏教授作了深入的采訪。
作為一直以來致力于光伏產業研究,尤其是江蘇地區的光伏產業現狀研究的知名專家,魏教授回答了記者提出的有關問題。事實上
日前,硅業在線記者有幸采訪了與會的專家:江蘇省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魏啟東教授,并就江蘇省光伏產業現狀以及存在問題對魏教授作了深入的采訪。 作為一直以來致力于光伏產業研究,尤其是江蘇地區的光伏產業現狀研究的知名專家,魏教授回答了記者提出的有關問題。事實上,我國的光伏產業正在形成以河北、江蘇、四川為中心的產業格局,而在三足鼎立的產業格局中,江蘇無疑占據了最強勢的一端。據權威資料顯示,江蘇的多晶硅產能已達全球的四分之一,隨著我國首臺多晶硅澆鑄設備在江蘇金壇問世,江蘇在世界光伏產業格局中的一席之地更加穩固。繼無錫尚德在美國上市后,常州天合光能、江蘇林洋新能源、南京中電光伏、蘇州阿特斯和江陰俊鑫等眾多江蘇光伏企業紛紛在海外上市,江蘇一度成為光伏產業融資的高地,也成為我國光伏產業的領頭羊。江蘇光伏產業迅速崛起的成功經驗,成為其他省份探索光伏產業發展途徑的鮮活范本。可以說,江蘇光伏產業發展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同樣是我國光伏產業瓶頸的真實寫照。 政府“紅娘”將江蘇光伏企業“扶上馬” “江蘇省各級政府部門對于可再生能源的重視具有前瞻性。”日前魏教授在回答硅業在線記者的提問時,不無自豪地回答說。確實,江蘇省光伏產業的迅速崛起有目共睹,在我國未來搶占世界光伏產業高地的進程中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魏教授認為,江蘇光伏產業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必然性。除去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政府在產業發展中起到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推動作用。以無錫尚德為例,尚德的飛速發展,一方面是施正榮領導的技術團隊,另一方面還在于江蘇省各級政府,特別是無錫政府的大力支持。據悉,施正榮作為揚州人,原計劃在故鄉揚州建立企業。而無錫的地方財政為光伏企業提供了最初的啟動資金,施政榮才轉而建立了無錫尚德。從地方財政獲得援手的遠不止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電等一批企業都是由政府扶上馬的。 事實上,江蘇省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對光伏產業立項,并由江蘇省發改委牽頭,組織政府相關部門率先制定實施了光伏產業發展規劃,由政府出面,為行業發展制定規劃,這在江蘇省甚至全國實屬罕見。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光伏產業進程還處在不成熟階段,而光伏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在發展的最初,不僅需要政府“紅娘”的穿針引線,更需要實實在在的財政支持。江蘇地區的相關政策具有前瞻性,對于我國其他地區光伏產業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搶占光伏制高點,脫掉世界工廠的帽子 在問及08年硅原料能否得到有效緩解的時候。魏教授談到,應該站在全球光伏產業格局的高度去審視這個問題。畢竟,08年國內太陽級硅原料項目紛紛上馬的時候,國外的光伏企業同樣不甘落后,以德國的瓦克為例,到2020年其多晶硅的生產能力將達到15萬噸。而就國內光伏產業發展最為活躍的江蘇而言,省政府認識到多晶硅(高純硅)提煉是一個高能耗,并具有潛在環保威脅的項目,為此2008年初頒布了文件,將江蘇省內的多晶硅項目的核準權收歸省一級,目前經過審批的僅有徐州中能、江蘇順大和天合光能等三家企業。江蘇省頒布此法令的深意,一方面在于江蘇已經擁有大批的原料供應商,一方面在于光伏產業的高耗能、高耗電、存在潛在的污染威脅。江蘇省提高審批門檻,無疑會促進江蘇多晶硅(高純硅)的提煉企業更加健康有序的發展。 江蘇省對多晶硅提煉進行宏觀調控有其深刻原因。據悉,江蘇省存在缺電問題,每年要燃燒1億噸煤發電,其中有800萬噸煤是從其他地區外運來的。江蘇省的環境容量已非常有限。難怪,揚州明確表示揚州產的多晶硅絕不外流。江蘇鼓勵省內企業去其他地區開采礦產,參與多晶硅提煉的投資,對江蘇東海資源極為豐富的石英礦開采則采取十分慎重的態度。 一直以來,我國的光伏產業發展由于缺乏產業鏈中初始環節的技術和下游的市場普及,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受到“兩頭在外”的雙重制約。由此導致江蘇省乃至我國在世界光伏產業的格局中一度成為“世界工廠”。作為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江蘇省率先將發展的重點落在污染小,社會效益高的產業鏈環節上來。在產業格局上則采取“抓大放小”,發展一批以無錫尚德為代表的龍頭光伏企業。魏教授指出,江蘇的光伏產業存在行業大、產業小的問題,也就是內部產業化經營不夠規模。 加快光伏產業化進程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江蘇省對于光伏產業的政策傾斜在全國范圍內具有借鑒意義。搶占光伏產業制高點,擺脫世界工廠的帽子,江蘇以及中國的光伏產業都還有一段路要走。 重視光伏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 教授有些感慨地談到,我國在光伏產業進程中存在高耗能、高耗電的問題,但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仍然是技術問題。就目前的形勢而言,除新光硅業等少量企業具有自主產權的技術外,江蘇省和我國的大部分多晶硅提煉技術都是從國外尤其是俄羅斯引進的,普遍應用的仍然是改良西門子法,而由河南訊天宇的物理提純法仍然處在實驗室階段。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多晶硅提煉的技術仍然落后于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多晶硅提煉技術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然是制約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 魏教授特別指出,我國的光伏產業需要有自主技術,專業人才缺乏急需政府扶植,江蘇省政府已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緊緊抓住龍頭企業,組建各類研發中心,在各大高校、科研培養太陽能行業的專門人才,縮小太陽能企業人才缺口,提升企業的自身競爭力。近幾年來,江蘇省各級政府和許多大型企業以及相關的科研單位都加大了對光伏產業的研發投入,這將大大提升江蘇和我國光伏產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力。 對于我國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發展,魏教授寄予厚望。他指出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在成本和能耗等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江蘇已上馬了非晶硅薄膜電池生產線。與晶硅太陽能電池相比,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成本消耗大約是1/10,硅原料消耗就更少,在轉換效率上已經從6%提高到現在的10%左右,但與晶硅太陽能電池17%以上的轉換率相比顯得相形見絀。因此在大規模建筑一體化推廣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換率和壽命,歸根結底仍然是技術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