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號文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在新能源市場激起層層沖擊波,波及新能源領域整個產業鏈條,讓置身其中的從業人員心意難平,撫膺長嘆。 所謂136號文,即2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重磅發布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并將2025年6月1日作為“新老劃段”的時間節點,存量項目和增量項目將以不同的價格方式結算。 有評論認為,此文橫空出世,標志著新能源“固定電價”時代的結束,全面市場化電價時代的到來。從這個意義上看,136號文已具“劃時代”意味,因而,各種情緒交織波動也屬情理之中。 仿佛大戰來臨,涉及新能源產業各路人馬茫茫然不知所措,飄飄然不知何往。街頭巷尾,流言四起;阡陌之上,慌不擇路;線上線下,眾說紛紜,活脫脫一幅如臨大敵的眾生相。 等到情緒稍定,理性歸來,各市場主體開始立足本位權衡利弊,尋找密室逃脫之通道。 “躺平派”陷入深深的焦慮,在新政面前束手無策,無辜且無奈,只能仰天長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觀望派”靜觀其變,暫且蟄伏。盡管行動上無能為力,但是,“熱辣滾燙”的眼神密切關注著地方配套政策的出臺。這是捕獵前的潛伏,稍有風吹草動就會一躍而起。 “行動派”選擇在“大限”來前“搶裝強上”項目,從而讓低迷經年的光伏設備商看到了一絲乍現的春光,紛紛上調光伏組件價格,內卷的身軀似乎得到些許舒展。 136號文引發的業界焦慮和恐慌,不過是“狼來了”童話故事的新能源版本。實際上,業內人士心知肚明,新能源全面入市總有一天會到來,只是未料到如此之快,令人猝不及防。 而此前無論是風、光發電領域的矛盾和問題堆積,還是學界、業界專家提出的解決之道,無不指向新能源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只是很多人總認為理論與實踐遙遙路遠,因而,可以徐徐圖之。 換言之,部分新能源業內人士高估了自己對電力改革經驗性判斷的準確值,低估了相關部門推動市場化改革的決心。以往電力市場化改革每邁出一步慎之又慎,而這次則是快刀斬亂麻。 焦慮和恐慌背后是對政策性電價的迷戀和依賴,以及對市場機制電價的無知和無措!靶袆优伞敝赃x擇在“大限”來臨前“搶裝”,是因為其既要獲取新政的最后一絲“紅利”,又要為自己留足適應市場化改革的緩沖地帶,以期做到進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備,一舉兩得。 而對更多即將入局的投資主體而言,意味著將要面對更加錯綜復雜的投資模型,過去那種簡單、直接、粗暴的盈利方式一去不復返。 一入市場深似海。新能源全面入市,無論先后、不分主次,一律平等,會在同一平臺上競技。因而,迅速提升綜合素質、著力重構交易能力將是各市場主體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否則,就有可能被市場無情淘汰,從而悲壯謝幕。 新政出臺,舊規漸逝,意味著固有的平衡已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各種問題和矛盾定然紛至沓來。所以,作為政策的制定者同樣要為自己的決定“留好后手”,及時出臺“補缺堵漏”的配套文件,健全市場機制,促進電力高質量發展。 我國新能源產業伴隨著矛盾和問題一路磕磕絆絆走來,然而,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浴火重生的過程。如果說補貼“退坡”、平價上網強壯的是風、光發電的筋骨,那么,這次新能源全面入市就是引領著整個行業步入健康發展的康莊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