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5月12日上午,中美雙方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雙方同意共同采取以下措施: 美方承諾取消根據2025年4月8日第14259號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號行政令對中國商品加征的共計91%的關稅,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號行政令對中國商品加征的34%的對等關稅,其中24%的關稅暫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關稅。 ![]() 相應地,中方取消對美國商品加征的共計91%的反制關稅;針對美對等關稅的34%反制關稅,相應暫停其中24%的關稅90天,剩余10%的關稅予以保留。中方還相應暫停或取消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此外,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就經貿領域各自關切保持密切溝通,開展進一步磋商。 有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愿意放下身段坦誠溝通,也印證了特朗普經濟政策正面臨“致命弱點”:當美國試圖通過關稅來重構國際產業鏈、通過貨幣政策來維護美元霸權時,其經濟策略的內在矛盾暴露無遺。而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鋰電、儲能等諸多產業的技術突破與成本控制上的雙重優勢,更倒逼美國不得不重新考慮其產業政策。 盡管本次中美聯合聲明及相關行政令中并未明確列出享受關稅豁免的具體商品清單,但本輪短期豁免將為在最近幾個月來已經暫停對美出口的中國儲能企業帶來市場機遇。若后續美方關稅細則明確包含儲能產品,則不排除中國企業短期內集中發貨、搶裝交付的可能 此前,由于美國儲能市場90%依賴中國磷酸鐵鋰電池(LFP),本土產能不足(自供率不足20%),短期內難以替代。機構預計美國本土電池產能建設需3-5年,制造成本為中國的2-3倍,且依賴進口原材料(如鋰、鈷)。關稅戰推高電池成本后,新能源車平價拐點可能推遲,儲能項目經濟性受損,一部分美國儲能集成商(如Fluence)嘗試通過本地組裝規避部分關稅,但整體成本仍顯著上升。 另外,近期中美關稅戰的緊張局勢似乎讓韓國電池制造商看到了機會。之前有韓企表示,由于從材料到電池制造的垂直整合,韓國企業幾乎不可能與中國企業的價格競爭力相匹配,但高達173.4%的潛在關稅將使韓企能夠在美國市場上與中企形成有效競爭。 本來,LG 能源解決方案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工廠建立并運營一條專用于這些電池的生產線,LG Chem還與韓國企業 SK Innovations 拋開歷史分歧簽署協議,前者將向后者的北美工廠供應電池隔膜。同樣,SK On的目標是在2025年內獲得供應合同,并在北美建立生產設施。 雖然韓國三星SDI、LG新能源等紛紛加快LFP電池布局,試圖填補中國產能缺口,但此番最新消息帶來了“新的變化”。如果中美關稅戰能夠盡快結束,韓國企業的一系列如意算盤將徹底落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科技+民粹”聯盟已經演變為美國政治的關鍵變量。不少美國科技巨頭企積極支持關稅政策以擠壓中國競爭對手,同時又通過游說放松移民限制以緩解制造業技術工人的短缺,這就增加了美國政策可能隨時變化所帶來的市場動蕩風險。 總之,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美國的經濟戰略選擇不僅關乎自身利益,更將深刻影響全球產業鏈體系的重構路徑。長期來看,中國儲能企業仍需慎重評估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風險,持續聚焦技術創新、產業鏈協同和全球化布局,以“技術+市場+韌性”三大支柱突破貿易保護主義,實現從“產品輸出”向“技術標準輸出”的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