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科技是重要支撐。光伏治沙就是其中的一大亮點,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在沙漠里“種太陽”。光伏如何治沙?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來到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產業園區一探究竟。![]() 近年來,沙雅縣采取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等措施,為當地構建起一道綠色屏障。圖為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產業園區低碳轉型新能源項目(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丁磊/攝 走進這片產業園區,仿佛踏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一排排兩米多高的光伏板整齊排列,一眼望不到頭,它們猶如高大挺拔的衛士,在烈日的炙烤下傲然屹立。 站在光伏板附近,能明顯感受到風速的減弱。中電建(沙雅)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杜思偉介紹說:“光伏板是一道道堅實的屏障,有效降低了地表的風速,能夠減少風沙侵蝕,起到穩定沙土的作用。” 光伏板的安裝可以防風固沙,光伏板下為生態修復開辟新空間。仔細觀察,光伏板下方蔭涼,扎有1平方米大小的草方格,格格相接,鋪展開去,牢牢圈住滾滾黃沙。不遠處,梭梭、紅柳等沙生植物被精心種植,形成多層次的植被結構,更好地固定黃沙、改善土壤。近年來,沙雅縣通過光伏保障治沙造林面積6.3萬畝,造林成活率超過80%。這些植被也為沙漠中的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有利于沙漠地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這些沙生植物如何取水灌溉?記者來到沙雅縣分散式光伏發電取水造林示范區。現場的工作人員正熟練地操作著灌溉設備,順著一條條黑色的滴灌帶望去,清涼的水滴精準地滴落在梭梭根部。在干旱的沙漠中,這生命之泉顯得尤為珍貴。沙雅縣林業和草原局宋曄告訴記者:“我們通過光伏發電抽取地下水,對梭梭等沙生植物進行灌溉。同時,利用節水滴灌,讓每一滴水都能發揮出它的最大價值,保障周邊植物的持續生長。”沙雅縣還對光伏抽取的苦咸水進行淡化,與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合作,先行試驗建立了50畝苦咸水淡化土地改良示范基地,處理后的水質達到淡水標準,可以灌溉農作物。 一個個被“種植”在沙漠中的光伏板,把沙漠中充足的陽光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力。開發利用光伏發電,大大降低了治沙成本。據統計,沙雅縣以2000畝沙化土地為1個灌溉單元,配套建設55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1座,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取水系統30余套,年均節省電費300余萬元。光伏發電給當地百姓帶來實惠。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產業園區項目通過72個發電單元裝機容量250兆瓦,每年可滿足約43萬人的用電需求,并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 “現在沙塵暴天氣少了,有時候還能在地里看見野兔。”村民王新慧告訴記者,光伏產業園建起來之后,鄉親們可以去種樹、種肉蓯蓉、管護滴灌水管,收入來源增加了。 統籌推進增綠、增能、增收,光、電、水、綠循環往復,在茫茫沙漠構成了一個流動的能量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