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二十年,從“三頭在外”到全球“三個第一”,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奮斗史,也是一部永不停歇的創新史。
回過頭看,無論產業如何跌宕,光伏得以不斷前進、不斷發展壯大的核心動力,終究源于技術創新。
在過往的歲月中,正是協鑫科技、隆基綠能、陽光電源、天合光能、先導智能、阿特斯、晶澳科技、通
中國光伏二十年,從“三頭在外”到全球“三個第一”,這是一部不屈不撓的奮斗史,也是一部永不停歇的創新史。回過頭看,無論產業如何跌宕,光伏得以不斷前進、不斷發展壯大的核心動力,終究源于技術創新。 在過往的歲月中,正是協鑫科技、隆基綠能、陽光電源、天合光能、先導智能、阿特斯、晶澳科技、通威股份、中信博、晶盛機電等等一大批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光伏企業,投入大量資源,共同推動光伏整體成本在過往十余年中下降了80%以上,并得以在十四五期間開始沖刺“主力能源”。 歷時經年,聚沙成塔!毫無疑問,如今的中國市場已聚集了最具創新力的光伏企業群,也聚集了規模最大的研發創新人員,同時也擁有最具市場化的研發創新鏈條與環境土壤。 據黑鷹光伏團隊最新統計發現,從2012年—2021年十年之間:可統計的147家光伏上市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總計達到1650億元。而截至2021年底,101家光伏上市企業擁有專利數量合計達到37307個;137家光伏上市企業擁有的研發人員超過了60395人。 “雙碳”風潮下,光伏產業又開始進入新一輪的技術迭代期,各路光伏企業亦開啟雄心勃勃的創新突破之路。以全球最大光伏企業——隆基綠能為例,其在2021一年內便先后七次打破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其中n型TOPCon、p型TOPCon和n型HJT電池轉換效率分別被推高至25.21%、25.19%、26.30%。 最新的消息是,近日,隆基綠能自主研發的摻鎵P型硅片制備的硅異質結電池(P-HJT)再次獲得效率新突破:將硅異質結電池轉換效率推高至26.12%,較半年前的25.47%上升0.65%。 同期,黑鷹光伏梳理發現,從2021年至今,整個光伏產業相關突破紀錄的消息已超過30次。特別是伴隨N型賽道的開啟,光伏產業鏈各路新舊力量均紛紛布局,以期收獲技術迭代的新紅利。 十余年創新攻堅,從受制于人到全球領先,從多晶到單晶,從集中式到組串式逆變器,從P型到N型,中國光伏到底鑄就了怎樣的創新實力?本期內容,黑鷹光伏統計了研發投入、專利數量和研發人員規模三大排行榜,供讀者參考。 一、十年研發投入超1650億元 研發創新要成功,企業除了正確的“方法論”外,無疑需要相應真金白銀的投入。 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通過企業年度研發投入規模,可以從最直觀的角度看到一個企業對于研發的重視程度。 回溯近十年的光伏創新歷史,包括冷氫化改造、陷光和表面鈍化、高效多晶鑄錠、濕法黑硅、RCZ單晶生長、金剛線切片、單晶PERC、雙面發電、疊瓦、多主柵等各種新技術、新工藝,乃至目前N型的突破,無不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和時間的淬煉。 黑鷹光伏團隊統計發現,從2012年—2021年十年之間,可統計的147家光伏上市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總計達到1650億元,排在前十的企業為特變電工、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正泰電器、TCL中環、晶澳科技、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協鑫科技和陽光電源。 其中,以光伏業務為絕對核心主業的企業中,隆基綠能的研發投入力度排在第一,其在過往十年中的研發投入資金超過123億;而在過往的六年中,其研發投入資金規模在光伏產業中持續保持第一。2022上半年,其研發投入達到36.7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也達到了7.28%。 此外,我們可以從表格中看出,包括多晶硅、硅片、電池、逆變器、支架、膠膜等產業鏈不同環節的領先企業,在過往十年中也投入了相當的研發資金,這無疑是這些企業得以保持領先優勢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中國光伏產業保持絕對領先優勢的關鍵所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