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集群持續發展壯大,新型儲能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技術、工程實踐均邁向國際前列。湄公河五國近年來相繼提出了實現凈零排放承諾,越南等湄公河國家非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但局部地區新能源消納困難問題日益突顯,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新的挑戰,亟須有效解決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產業集群持續發展壯大,新型儲能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技術、工程實踐均邁向國際前列。湄公河五國近年來相繼提出了實現凈零排放承諾,越南等湄公河國家非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但局部地區新能源消納困難問題日益突顯,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新的挑戰,亟須有效解決方案為凈零排放發展道路保駕護航。湄公河國家新型儲能發展將迎來哪些挑戰與機遇?我國新型儲能先發優勢將為湄公河國家開放合作提供怎樣的支撐?中能傳媒記者采訪了南方電網瀾湄國家能源電力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員郭子暄。 新型儲能在湄公河國家凈零排放發展進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郭子暄:湄公河國家風光資源優越。風能方面,湄公河五國技術可開發量約11.14億千瓦,泰國和越南風電開發起步較早,并且保持穩步增長趨勢;太陽能方面,技術可開發量8297萬千瓦,緬甸、泰國資源優勢較為明顯。憑借得天獨厚的清潔資源稟賦,多個湄公河國家明確了新能源發展目標。越南作為區域新能源發展“領頭羊”,截至2021年底,新能源裝機容量達2067萬千瓦,占全國裝機容量的27%,并提出到2045年新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5%。泰國提出2037年新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30%,緬甸提出2030年新能源裝機占比由當前不足5%提升至17%。 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必將給電力系統規劃和運行帶來影響。以越南為例,隨著新能源的集中并網,國內調峰形勢、清潔能源基地集中送出、源網協調問題將日趨嚴峻。新型儲能作為布局靈活、建設周期短、調節快速精準的優質調峰資源,一方面可有效緩解新能源反調峰壓力,平抑新能源短期波動,提升新能源保證容量;另一方面可通過“四象限”精準調節,增強大量電力電子器件應用背景下的系統穩定性,并提升集中大規模并網通道的利用效率,發揮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效應。隨著新型儲能技術持續取得突破、度電成本不斷降低,其在湄公河國家凈零排放進程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新型儲能先發優勢將為湄公河國家開放合作提供怎樣的支撐? 郭子暄:近年來,我國新型儲能快速發展,產業體系逐步完善,電芯、逆變器、系統集成龍頭企業牽引作用逐步顯現。2022年1月,《“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印發,明確“到2030年技術創新和產業水平穩居全球前列”的重要目標,作出了“深入推進新型儲能領域國際能源合作,完善合作機制,搭建合作平臺,拓展合作領域,實現新型儲能技術和產業的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相關部署。在瀾湄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恰逢《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的契機,瀾湄區域將作為新型儲能技術、產業、標準高水平走出去的重要切入點。 我國與湄公河國家在低碳產業合作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一是光伏產業合作持續取得突破,中資光伏頭部企業持續推進越南產業布局,產能不斷擴大,部分企業在越南電池片及組件產能已突破600萬千瓦;二是搭建了電力企業交流平臺,南方電網公司于2014年倡導建立了瀾湄國家電力企業高峰會,至今已成功舉辦7屆,與湄公河國家電力企業就新能源發展、數字化轉型等重要議題開展了持續、高效的經驗交流;三是持續推動清潔能源優化配置聯合科研攻關,成立了瀾湄電力互聯互通技術工作組及瀾湄國家電力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共同推進高比例清潔能源互聯互通系統安全穩定研究,共同攻關清潔能源高效消納關鍵難點。 在瀾湄區域凈零排放的關鍵歷史節點上,新型儲能逐步成為瀾湄低碳、綠色產業合作新的增長極,南方區域應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及新型儲能既有產業優勢,推動與湄公河國家新型儲能高質量合作,助力區域碳中和、凈零排放各項目標如期實現。 為推進新型儲能國際高質量合作,一方面,要修好國內新型儲能產業鏈的“內功”,做好龍頭企業國際化建設,夯實產業鏈走出去合力,加強國際賽道產業上下游協同,做好統籌規劃及標準化體系建設,打造中方區域新型儲能發展樣板;另一方面,要提升瀾湄國家有關領域產能合作的“外功”,推動與重點國家新型儲能產能及人才合作,加強智庫聯合研究及政策引導,帶動周邊國家發展的同時,鞏固國內國際雙循環。 在產業鏈、標準化方面,目前發展遇到哪些瓶頸與問題?有何建議? 郭子暄:隨著新型儲能全產業鏈的不斷完善,龍頭企業的牽引作用已逐步顯現,上下游產業形成了一定的協同效應,同時標準化體系已初步形成。當前存在一些瓶頸,首先,目前儲能企業的整體國際化程度尚有較大提升空間,在國際賽道產業鏈的整合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其次,儲能安全、經濟性重要指標仍有待提升,且絕緣柵雙極晶體管(IGBT)等關鍵國產化技術難點亟須進一步突破;再次,儲能安全標準尚不健全,且在國際影響力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走出去的競爭力。 建議一是著力于頭部企業國際化打造,加強國際賽道上下游協同效應。進一步發揮南方區域新型儲能龍頭企業的牽頭作用,做好企業國際化發展頂層設計,帶動電芯、逆變器、系統集成、設計、檢測、運營等全產業鏈的國際賽道協同發展,持續挖掘全產業鏈附加值。持續加強科研投入力度,促進提升新型儲能系數大容量、長壽命、安全性重要指標,重點突破IGBT等關鍵半導體國產化技術難點。 二是繼續完善新型儲能標準化體系建設,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對接、互認。著重完善新型儲能安全規范及監測相關規程,補全當前電池管理、溫控、熱管理等輔助系統安全標準的空缺,實現對核心設備及電站安全性的嚴格把控,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情況發生。加強標準化國際合作,進一步鞏固新型儲能低碳優勢產業地位。 如何在國際舞臺塑造我國南方區域新型儲能發展樣板?有哪些難題需要破解? 郭子暄:南方區域新型儲能發展基礎較好,尤其是廣東作為電力現貨市場的先行試點省份,在現貨輔助服務市場的推動下,新型儲能布局發展迅速,裝機位居國內前列,同時在多能互補及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推動下,伴隨著以海上風電為主要代表的新能源裝機的不斷提升,中遠期新型儲能也存在良好的發展前景。就目前發展的主要問題來看,一是新型儲能發展尚需統籌規劃,以促進多應用場景協同推進,避免重復建設及冗余投資;二是缺乏大型百兆瓦儲能的示范落點,儲能目前以散點發展為主,缺乏具有區域影響力、產業帶動力的大型項目;三是儲能收益來源單一,對二次調頻市場依賴性較大,廣東聯合調頻儲能裝機占全省比重超過50%,電網側儲能、獨立儲能收益回收機制尚不明朗,為后續區域新型儲能發展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 塑造我國南方區域新型儲能發展樣板,一是做好新型儲能布局的統籌規劃,發揮大型獨立儲能示范作用。深入開展區域、省、市多層級新型儲能規劃研究,研判系統需求,做好多能互補、源網荷儲一體化、中心城區獨立儲能的協同發展,有序布局百兆瓦大規模儲能,以精準布點促進效益提升。二是結合南方區域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完善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模式。探索電網替代性儲能回收機制,研究有序納入輸配電價體系相關配套政策,適時引入容量電價機制;逐步將獨立儲能同時納入中長期、現貨市場購售電主體,提升收益空間;創新共享儲能機制,探索“長期綁定容量”“聯合申報”等多種共享模式,促進獨立儲能同時為多個發電主體提供深度調峰、一次調頻等服務,提供新型儲能利用效率。三是進一步推進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實踐與探索,為越南等國家提供參考和借鑒,助力儲能實現本地化的技術和商業價值。 輸出我國發展經驗,需著力于加大智庫合作力度,促進新型儲能規劃聯合研究與政策引導。加強與瀾湄區域重點國家電力規劃、機制、平臺、項目對接,推動新能源方面智庫合作與聯合研究,合力推進能源轉型背景下新型儲能規劃布局,協同制定發展路線,提供新型儲能發展政策建議,不斷提升中國在瀾湄區域能源轉型的主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