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光伏行業基本面向好,但光伏行業的估值水平卻仍處于階段性底部區間。自2022年以來,又有多家公司跨界進軍光伏行業。但對于投資人來說,投資該行業應首選正牌深耕的企業。
近期,明牌珠寶宣布跨界光伏行業。據了解,外部資金瘋狂涌入光伏行業背后,一方面源于進軍光伏行業易融資、見效快的入局優勢;另一方面,看重光伏行業的高盈利、高
當前光伏行業基本面向好,但光伏行業的估值水平卻仍處于階段性底部區間。自2022年以來,又有多家公司跨界進軍光伏行業。但對于投資人來說,投資該行業應首選正牌深耕的企業。近期,明牌珠寶宣布跨界光伏行業。據了解,外部資金瘋狂涌入光伏行業背后,一方面源于進軍光伏行業易融資、見效快的入局優勢;另一方面,看重光伏行業的高盈利、高估值特性。 不過,這些選擇跨界光伏的企業,是否為投資的好標的,多位投資人士持謹慎態度,他們認為,正牌企業更值得關注。 高盈利、高估值吸引外部資金 光伏跨界聚焦新技術領域 讓眾多公司看重光伏領域的原因,主要還在于光伏行業的高盈利、高估值特性。 前海開源基金投資部總監、基金經理崔宸龍指出,外部資本進入光伏行業,主要是看好行業未來的良好發展前景,光伏作為新能源主要的發電形式,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大戰略加持下,未來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因此很多企業希望通過進入光伏行業,分享行業發展的成果。 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副會長張曉斌表示,光伏之成為跨界“香餑餑”,一方面基于新能源是朝陽產業,行業未來幾十年時間都有可能行駛在“快車道”之上。雖然光伏、風電、儲能、氫能等都歸屬于新能源的細分行業,但氫能還沒開始,儲能成本太高,風電又主要由國央企主導,核電也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家國央企,縱觀新能源的細分產業,只有光伏可以涉及到民營的各方面,并且,光伏也是目前新能源行業里惟一一個可以涉及到民生話題,可以走市場化的細分行業;另一方面,和傳統行業相比,光伏行業的毛利率水平相對較高。 匯豐晉信基金宏觀及策略師沈超向《紅周刊》指出,不少公司跨界光伏,主要還是看到了光伏行業的高盈利,新玩家最主要的聚焦環節還是硅料、逆變器、微逆、電池等環節。電池環節存在技術變革,TOPCon、HJT、IBC以及鈣鈦礦路線未定,確實吸引了不少企業,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而談及跨界光伏的聚焦領域,泰達宏利基金經理孫碩也表示,近年來跨界光伏的公司更多集中在新技術領域。2022年以來,技術迭代更快的領域是光伏電池片環節,在PERC電池之后,TOPCon、HJT乃至鈣鈦礦電池,都在不斷地突破轉換效率,提升良率以及量產能力,A股也涌現了大量的公司轉型到光伏電池領域。 光伏成跨界“香餑餑”背后: 易融資、見效快 Wind數據顯示,光伏概念股的成分股個數從2021年末的65個增至2022年末的80個,短短一年時間,光伏概念股新增15家,漲幅達23.08%。 而步入2023年,光伏行業的跨界熱情持續不減。近期,明牌珠寶發布公告,計劃用100億元跨界投建光伏項目。張曉斌向《紅周刊》指出,不少跨界公司進入光伏行業之后,無論是做生產,還是做集成,都可以很快的聚集現金流。因為企業不太需要用自己的資金,現在大量的金融資金都涌入新能源。他舉例表示,由于房地產行業的不景氣,原來的政府平臺資金現在基本都開始用于新能源。“相對其他行業,光伏行業的回本周期更快。而光伏短平快、起效果的這一特征,也讓其在融資端更占優勢。” 而跨界光伏不光不愁資金,變現周期也遠比大多行業要短。《紅周刊》關注到,不少公司跨界光伏僅一年多的時間,光伏板塊就已經成為了業績的中堅力量之一。 以TCL科技為例,根據tcl光伏官網,TCL光伏科技成立于2021年12月,2023年1月20日,TCL科技在公司2022年業績預告中表明,布局光伏板塊對公司的業績貢獻,“受惠全球能源結構轉型,公司新能源光伏業務保持快速增長。報告期內,TCL中環鞏固光伏硅片的全球領先優勢,扎實推進產業鏈一體化建設,積極拓展全球化業務,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收入和利潤顯著增長,對公司業績貢獻不斷提升。” 正牌光伏行業或迎估值擴張好機會 但跨界光伏企業投資難度較高 當前光伏行業基本面向好,但光伏行業的估值水平卻仍處于階段性底部區間。 沈超向《紅周刊》表示,光伏行業估值目前處于階段性底部區間,主產業鏈估值普遍處于20%的低分位數甚至更低的水平,部分一體化龍頭企業2023年業績對應估值已經不足20倍,反觀光伏行業基本面30%左右的增速,性價比較為突出。 孫碩也向《紅周刊》表示,光伏是資本品,硅料價格下跌一定會帶來需求的增長。春節過后,進入到2、3月,各個廠商的排產、開工率會不斷上調,那時會是光伏行業盈利上修以及估值擴張的比較好的機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光伏行業在估值擴張擁有較好機會,但并不代表跨界光伏就是一門好生意。《紅周刊》發現,多位業內人士和基金經理都對此持謹慎態度。 張曉斌指出,對于跨界進入光伏的企業來說,雖然資金不是問題,但難的是,在短期內取得業績成效。這個行業拼的是供應鏈金融,簡單來說,看融資成本是否更低,有沒有渠道或實力可以鎖定一些相關材料的價格。 除此之外,張曉斌還表示,很多行業可以自己說了算,但光伏行業受制于因素太多,既受制于電網,又受制于地方政府。除了公司自己努力之外,還要看政策、電網容量等多方面的協調。所以說,一些其他領域的大企業,可能能夠利用原有在其他領域的影響力在光伏行業很快上手,但是對于其在光伏行業的持續性能有多久,我還是持一個謹慎的態度。 孫碩向《紅周刊》提醒表示,這類跨界公司的投資難度是比較高的,我在衡量這類公司的時候,首先會衡量傳統主業是否還有增長,是否可以提供市值的安全邊際;其次會衡量公司轉型的契機,是“蹭熱點”還是打算踏實的做事情;再次考量轉型新業務的團隊背景,以及激勵是否充分;最后會從客戶以及同業的角度,驗證公司的產品是否靠譜。 沈超也認為,對于跨界公司,最主要的還是看公司本身與光伏行業的協同性,比如銷售團隊是否協同,或者制造能力突出帶來低成本,協同性高的企業如果能夠把原有優勢發揮在光伏環節,或許的確能在新能源領域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崔宸龍表示,光伏行業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過去的十年時間,光伏發電成本下降接近90%,其中不斷涌現出各種新技術,新產品,不能成功跟上行業技術發展的公司,被逐步的淘汰。同時由于光伏行業也會伴隨著各國補貼政策,貿易政策,宏觀周期,能源大行業的供需等等情況,形成光伏行業的劇烈波動,不夠優秀的企業,或者是風險意識沒有特別強的企業,會在周期波動中被淘汰。而在行業的上行周期中,沒有能跟上行業發展的企業又會掉隊,因此對于行業情況的判斷準確性十分重要,看錯行業發展的方向非常容易掉隊。另外光伏行業現有的企業眾多,競爭一直十分激烈,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要求較高,普通的新進入者還需要經歷諸多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