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地緣政治緊張、“歐佩克+”宣布增產、俄烏戰事或臨變局、美國政府貿易與能源政策沖擊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國際原油價格跌至三年來最低水平,全球能源市場與能源轉型的現狀及前景,均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挑戰。 一 當地時間3月10日至14日,被稱為全球能源界“達沃斯論壇”的“劍橋能源周”在美國休斯敦舉行。標普全球公司在會議期間發布的一份展望報告說:“能源行業正處于十字路口。”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基準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近期頻頻下挫,數度跌破每桶70美元,創下近三年來最低水平。 事實上,國際能源署早在2024年11月就預計,2025年全球原油供應增長將超過全球原油需求,全球石油供應過剩將進一步加劇。 有分析認為,進入2025年以來,美國政府關稅和外交政策對全球貿易的沖擊,引發了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使得石油需求端預期走弱。據報道,摩根士丹利認為,關稅和反關稅導致的經濟前景疲軟將對石油需求前景構成壓力,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難以達到120萬桶/日的歷史趨勢水平,將以約100萬桶/日的速度增長。 與此同時,近期的一系列地緣政治變動,以及美國和“歐佩克+”組織的能源政策調整,又釋放了進一步擴大石油供給的信號。 業界預計,如果俄烏沖突結束,或將導致國際油價進一步下跌。一方面,地緣政治風險溢價消退;另一方面,西方對俄能源制裁可能部分或全部解除,屆時俄油氣將重新進入市場。美國銀行預測,如果解除對俄制裁會增加全球石油供應,國際油價可能因此下跌5美元/桶至10美元/桶。 近年來,“歐佩克+”多次減產以推高油價,但不久前該組織突然確認將按計劃從4月開始逐步取消長期以來的減產措施,增加原油供應。 與此同時,美國新一屆政府也重回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發展軌道,美國能源部長克里斯·賴特重申美國將擴大化石燃料生產以鞏固“全球主導地位”。 二 地緣政治和國際格局的劇烈變化,也使全球能源轉型面臨不確定性的困境。 賴特在“劍橋全球能源周”開幕式上表示,可再生能源難以替代天然氣,而氣候變化是“建設現代世界的副作用”。 據《紐約時報》報道,賴特在會議開幕式發言中強烈抨擊了拜登政府發展清潔能源和領導氣候治理的政策,承諾美國能源與氣候政策將出現“180度轉向”。他稱,“上屆政府的政策短視地沉迷于氣候變化,卻將民眾當作附帶犧牲品”。 此外,同時出席會議的美國內政部長道格·伯格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應該根據特朗普總統的國家能源緊急宣言重啟已關閉的燃煤發電廠。 美國能源政策的調整則與歐洲的立場產生明顯分歧。 其實,在2月舉行的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以下簡稱慕安會)上,美歐之間的能源、氣候政策分歧就已公開化。 據媒體報道,多位慕安會與會者表示,特朗普政府加大傳統能源開采、撤銷電動車優惠等政策,與歐洲可再生能源戰略形成巨大反差。歐洲目前每年花費巨資進口化石燃料,其實現能源自主的主要希望正是發展可再生能源,新一屆美國政府推行的能源戰略很可能將會對歐洲新能源政策造成不小沖擊。 三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和歷史上最大的排放國,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立即決定第二次退出《巴黎協定》,這意味著至少在未來4年,美國聯邦政府不需要為此前做出的能源轉型與減排承諾負責。 對此,聯合國副發言人弗洛倫西亞·索托·尼諾在一份書面聲明中表示,盡管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但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相信,美國各城市、各州和企業將繼續展現遠見和領導力,努力實現低碳、有彈性的經濟增長,創造高質量的就業機會。 此外,美國政府的能源與氣候政策轉向之時,也正值全球清潔能源創新和部署達到新高之際。2024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達到化石燃料的兩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表示,無論有沒有美國參與,全球向清潔能源的轉變都會實現。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此前也表示,新一屆美國政府的行動不會導致歐洲改變其計劃。她表示,“歐洲將堅持下去,繼續與所有希望保護自然和阻止全球變暖的國家合作。《巴黎協定》仍然是全人類的最大希望”。 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明·納賽爾近日在“劍橋能源周”會議上表示,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將長期互補共存,未來能源體系需在可持續性、安全性、經濟性之間實現平衡,并切實滿足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