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
《太陽能發電》雜志2013年2月刊 文︱吳軍杰
作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副理事長及光伏專業委員會主任,趙玉文先生是國內最資深的光伏專家之一,對光伏技術、產業政策以及市場環境,都有著獨到、
“政府仍然對光伏產業存有偏見”
《太陽能發電》雜志:為了應對國際市場的貿易壁壘,現在國內市場規模一直在放大,今年國內市場裝機規劃甚至達到10GW,但事實上目前只給出了市場容量,卻不知道補貼的資金在哪里,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趙玉文:首先,我說說雙反。美國的雙反在執行過程中,但是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太大。為什么?因為美國的制造業數量本來就不多,加上這兩年好多都破產了,所以現在美國在擴大市場時,中國組件即使加上了30% 的稅,還是有競爭力,所以大家不要害怕。
歐洲的雙反目前還沒有執行,還有可能化解,因此暫時威脅還不大。
但不管怎么說,中國光伏產業都必須要牢牢抓住國際市場。一是國際市場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市場,只要符合游戲規則,投資收益就有保障。二是中國光伏產業這么大的產能,僅僅依靠國內市場消化是不現實的。
關于國內市場資金不足的問題,我認為是政府的一個借口。為什么?因為政府主管部門仍然對光伏產業的發展存有偏見。
歐洲在十年前實行上網電價法的時候,是從四塊多人民幣開始補貼的,現在一路降下來也有兩塊多人民幣。雖然降低了,但前期付出很大。為什么歐洲人就敢于這樣去做,是因為歐洲特別有錢嗎?也不見得。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前兩年為了救市,我們四萬億都敢投下去。但那對中國經濟起到很積極的作用了嗎?沒有!大家都知道,四萬億絕大部分投在傳統產業,包括水泥、房地產等,對我們的節能減排幾乎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
因此,目前政府對于可再生能源這樣的新興產業不肯花錢,非要等便宜了再投資,我覺得是缺乏遠見。
《太陽能發電》雜志:光伏要想實現完全平價上網,是否還需要重大的技術創新?您怎么看待目前這幾種主要光伏技術的前景?
趙玉文:技術創新是不斷的,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實際上,技術創新有兩個方面的驅動力,一是政府的支持,二是市場的拉動。
現在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因為面對市場時企業之間拼的是性價比,想要性價比優,就得依靠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正如汽車行業的技術進步完全是靠企業之間的競爭拉動的一樣,光伏的技術進步也要靠市場來拉動。所以說,技術創新不可能沒有,而且是持續的。
我個人認為,短期來看,在5-10年之內,目前這幾種技術路線中,還是晶硅電池占主導,甚至在十五年之內都是。當然,對于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可能也有一些目前還很難看清楚的地方,比如薄膜電池。
在幾種薄膜電池技術中,表現最突出的碲化鎘,卻受制于其元素的毒性;唯一沒有資源限制的是硅基薄膜技術,可它的技術進步卻又實在太慢。它們在未來會有什么樣的技術進步,目前還很難說。還有一些新興的技術,是否能夠快速發展起來,也都需要時間。
所以,近10-15年之內,晶硅技術的主導優勢是不會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