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晶硅光伏產業曾經的火爆與混亂依然歷歷在目,產能過剩、低端重復、價格血戰的場景正在發生。
新興的中國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是否還要重復“昨天的故事”。一切都有待于決策者從產業戰略的高度,進行設計和規劃。
 
背后的大戰略
通過石林1兆瓦CIGS太陽能薄膜電站和光電建筑一體化項目投資的實踐證明,CIGS所能達到的技術水平、穩定程度和利潤預期已經大大優于傳統的晶硅產品。
發電量同比晶硅產品高出10%〜15%,且沒有衰減情況,即使在高溫條件下,發電功率依然穩定;CIGS薄膜外觀色彩柔、形狀可塑性強,在幕墻外裝飾、屋頂電站等方面更適合建筑一體化需求。
在CIGS技術的低成問題上,盡管目前每瓦進口價格達到10元,但是,隨著國產化和產業化的發展,單廠規模為220兆瓦時,CIGS成本能達到0.55美元/瓦,在單廠規模為500兆瓦時,成本僅為0.35-0.40美元/瓦。屆時,其發電成本也將達到0.4元/千瓦時的水平,幾乎達到常規能源發電的價格水平,實現清潔能源平價上網目標指日可待。
但是,如何實現CIGS太陽能薄膜電池的國產化,并且真正擁有中國的核心知識產權呢?
王曉義在思考著其CIGS電站的未來,夢想著一條實現中國技術的CIGS薄膜太陽能電站平價發電的路徑。
然而,CIGS是一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端產業。它的特征是必須具備2000兆瓦以上的產業規模,才能拉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與其匹配。
產業特點決定中國在總結過去十年的光伏發展的輝煌和教訓的基礎上,不能再重走企業小打小鬧,分散化的產品引進、設備引進,重復建設、最后大打價格戰的老路。這樣,中國不僅不能掌握產業核心技術、反而處處受制于人。
“在國家科技部、工信部制訂的“十二五”光伏規劃目錄中,已明確在“十二五”期間要實現產業化和商業化應用的突破。我們現在只是做了應用的突破,但在產業化方面還是空白。”
王曉義希望,中國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尤其是大型中央企業應該在戰略性產業的發展中,擔當更多的責任。
央企當執牛耳
目前,央企中的五大發電集團和中節能、中建材都已經涉足光伏產業,但沒有一家真正進入光伏上游產業,形成戰略性的發展。一些央企似乎更樂于憑借其對于電力生產的優勢地位,在光伏下游產業賺取最為簡單的利潤。
中國大型企業不能承擔產業開拓性建設的責任,將使中國在重大科技項目的突破和產業化上難以前進,反而使得國外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和代理商長期控制中國市場。
“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往往成為國外CIGS技術的研發主力軍。” 南開大學光電所教授孫云表示,國家應鼓勵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尤其是擔負著相關職能和國家意志的央企,進行產業開拓性投資、建設。
例如: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作為國家在節約能源與環境保護領域唯一一家國家級公司,就應當承擔技術引進國際先進環保核心技術所需的百億元成本和風險,以率先進入CIGS太陽能薄膜電池技術的核心技術的引進、產業化開發領域。
如果像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這種大型的央企能夠承擔起責任,履行國家意志,就可以按照市場化操作規則,形成高低搭配、豐富多樣的產業配套。
這不僅將正確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的投資方向,促進整個產業的有序和繁榮,而且,對于大型企業來講,也符合其自身的戰略定位,成為中國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典范,乃至世界的節能環保領軍企業。
對于央企與民爭利的種種質疑,身為民營企業家的王曉義表示,只要央企能夠實現光伏發電的平價上網,并且能夠按照市場機制建立起配套產業集群,帶活整個中國光伏市場,就不存在所謂的與民爭利的問題,而是造福百姓、富國強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