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經過事先設計好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分配模式,光伏發電面向社會的商業化推廣已經被實踐證明了可以實現
《太陽能發電》雜志 吳軍杰
一邊通往天堂,另一邊則可能走向地獄。
&nbs
玻璃門后的利益
在蘇維利看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除了上游制造業企業外,恐怕只有兩種企業才可能繼續投資電站。“一是有大把的資金,也不在乎短期盈利,能夠承受幾年賠本,只是為了行業地位和一些類似上網資源的戰略投資者。他們可能認為從長期來看電力需求是增長的,限發也是暫時的,先把資源占據著再說,這樣的公司是有的;第二種則是不把風電或光伏當作唯一業務,而只是一個有益的補充,虧得起或者不在乎這部分投資是否盈利的企業。他們的目的是為了進入節能環保行業,清潔能源業務占據這些企業整個盤子的比例很小。”
作為國內光伏電站資產證券化的較早提出者,蘇維利接到了許多邀請,希望他能夠參與一些光伏電站項目的資產證券化設計,但他都一概回絕了。
蘇維利認為,只有在明確前述兩個核心問題的基礎上,光伏電站的資產價值才能夠評估,投資光伏電站的商業邏輯才能夠成立,也才有被資產證券化的可能。“如果這些政策不明朗,光伏電站投資在中國就有可能變成公益事業。而公益業是不管賺錢不賺錢的,比如修建道路,有些路是必須要修的,因為人要走路。”
此前,有許多市場分析人士預計,2013 年全國“兩會”之后,關于光伏發電市場的政策會明朗化。但“兩會”結束至今已兩個月,除了關于《意見稿》的爭議尚未消失外,光伏行業似乎一下子變得冷清了起來。多位接受《太陽能發電》雜志采訪的業內人士都表示,今年10GW 的規劃目標,由這樣的等待和觀望來看,已很難完成。
政策的難產,在前述能源專家看來,主要原因在于誰也不原意成為買單者。他認為,無論采用哪種補貼資金籌集模式,說到底都始終要有人出面為清潔能源的發展買單,無非是誰付出、誰受益而已。在他看來,無論是減排權交易,還是碳稅,其中的買單者,可能更多的都是國企和央企。
而這,或許正是問題所在。
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中國光伏制造業如果完全指望中國市場,是不可獲得救贖的。由此,光伏行業的洗牌和資產重組,在2013 年可能會是一個主流,可能會有很多光伏制造資產以零成本或極低的成本被一些央企、國企吸收或并購。
一位較為悲觀的光伏上市公司高管表示,今年,光伏行業的國進民退可能將是大趨勢,誰能被央企或國資并購,誰就能夠活下來。“也許,當民營企業退出這個行業后,這個行業才會真正好起來。”他懷著無比復雜的心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