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太陽能發電》雜志編輯部
統籌:秋石
采寫:張廣明
自誕生以來,光伏行業就從來沒有如近幾年這么密集地被輿論關注過。
 
破產:市場化的開端
走破產重組的程序,無論是對被重組的企業,還是對政府,都是較好的、更市場化的辦法
《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 張廣明 原文鏈接:http://www.www-944427.com/bencandy.php?fid=62&aid=13089
就近期無錫尚德破產重整一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應該反思,包括光伏產業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式究竟是什么,政府應該扮演什么角色,特別是地方政府該扮演什么角色。
馮飛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包括其它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靠行政力量去推動,都可能遭遇比較慘痛的教訓。比如光伏產業,看似以民營為主、自下而上發展,但很多地方政府靠行政力量去推動這一產業發展,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通病。地方政府憑借較強的資源、動員能力和調配能力,支持光伏業快速擴張,包括利用土地、稅收優惠、投資補貼等手段。
這種方式,實際上放大了企業的投資預期,造成企業對未來的發展過于樂觀,使其投資行為在相當程度上發生扭曲。比如在各地“十二五”規劃當中,三十個省區市(不包括西藏)沒有一個不把新能源作為“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
馮飛還表示,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應該是建立產業創新能力,而不能像過去一樣,把產業技術體系建立在國外的基礎上,去實現制造能力的快速擴張。傳統產業的做法在新興產業中完全不適應,移植過來對新興產業來講風險更大。
在馮飛看來,對于像光伏這種靠補貼推動的行業而言,如果在發展過程中不看清楚市場初期的難點和政府政策的協調性,盲目擴張就會帶來比較大的風險,主要是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
對于尚德電力的破產重整,馮飛認為,這給光伏企業提了個醒,在企業層面,企業的管理能力和對市場的把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無錫尚德相對其他企業而言有比較強的技術優勢,其創始人施正榮是技術型企業家,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就有很強的管理能力和對市場的把控能力。一般來說,技術型企業家對技術偏好較大,對市場的把握、企業的管理可能是弱項。因此,在企業發展中,形成具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高素質職業經理人團隊比較重要。特別是技術型企業家們,更需要摒棄其技術偏好。
此外,對于企業家而言,在無錫尚德的案例中還應關注兩個問題,即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風險管理。在參與全球性競爭時,要考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考慮其在快速擴張中的風險。人們往往對新興產業的未來預期很好,而忽視了投資風險。在產業快速擴張時,所有人都在關注規模的擴張,而不關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這個產業的產能過剩時,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就只有被市場競爭所淘汰。
就光伏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馮飛認為,國際上有一個82%的學習曲線,也就是說規模利用擴大一倍的話,成本會下降18%。如果學習曲線成立,光伏業在未來會出現跟傳統火電平價競爭的局面。
另外,如果環境污染能夠內升到傳統火電的經濟成本中,就會使火電成本提高。一升一降,光伏發電和火電的成本就會出現一個交點,這個產業才能良性發展起來。
而降低新興產業發展成本有兩條途徑。一方面,利用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目前我國技術創新方面的努力還不夠。我國光伏產業的技術方向過于單一,把“寶”都壓在一個方面。對于新興產業而言,應該是多技術的探索。比如日本、美國的新興產業,同時探索很多技術,通過市場的篩選,走出最佳的路線。
對于尚德選擇破產方式重組,馮飛認為,走破產重組的程序,無論是對被重組的企業,還是對政府,都是較好的、更市場化的辦法。
馮飛表示,光伏產業目前和未來幾年都會處在痛苦的整合期。在這個過程中,該破產重組的企業肯定要走破產重組的路,要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盡管企業規模做大之后,對地方經濟和社會影響比較大,但是政府不要出手救某一個企業。如果政府援助的話,將是非常差的導向,使得企業更加追求規模擴張。政府的包袱會越背越沉,最后背不動了,這樣產生的連鎖效應和負面影響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