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內蒙古晟納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儉博士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文:吳軍杰
一支單晶在手, 睥睨天下群雄。
蟄
一支“單晶”打天下 要了解周儉對于太陽能光伏行業的理解,僅看他過去八年的經歷,或許是不夠的。除了八年只做單晶的堅持,周儉的視野,不僅跨越了半導體工業50年的發展歷程,也穿越了工業革命以來的產業發展史。 在全球光伏行業因嚴重產能過剩而深陷泥淖的當下,晟納吉卻出手了,不僅擴產規模是現有產能的二十倍,且擴產方向也僅限于單晶。 沉淀八年的周儉,一出招,便帶著顛覆性。除了逆勢而上,其方向也明顯與光伏行業當下以多晶為主流的低成本發展路線相左。 巴菲特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 在周儉看來,光伏是一個行業變化、技術變化都非常快的產業,在產業發展初期的巨幅震蕩中,注定了會有眾多創業家成為“長江的前浪”。“尤其是前面一兩次震蕩,波幅會非常大,震蕩幾次后,震幅才會越來越小。” 近年來硅材料的價格曲線,似乎也正在印證周儉對于趨勢的判斷,“第一次上漲,就漲到了500美元,然后掉到了120美元,穩定了幾個月,接著掉到60、70美元,再反彈到120美元,然后一路掉到現在10多美元。” 在周儉看來,渡過這個階段之后的光伏業,必將成為一個拼規模體量、拼成本的行業。 正是基于如此判斷,厚積薄發的晟納吉,沒有選擇重復此前行業慣用的產能復制的擴張模式,而是選擇了技術升級和資源集約化的發展——采用更新技術工藝路線,通過優勢資源的整合與配置,來獲得綜合成本優勢和競爭力。 “光伏產業要想實現去產能化,簡單的兼并重組根本無法實現。當年,中國有一百多條電視機生產線,競爭相當激烈,后來也出臺政策扶持那些大企業,可結果真正發展壯大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是當年國家扶持的企業。” 草原的陽光,明顯要比北京猛烈得多。占地千余畝的“晟納吉電子材料產業園”一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站在塵土飛揚的工地上,習慣了草原太陽的周儉,毫不避諱地對記者解密了他的幾招產業整合大棋。 “只能通過技術進步、更新技術和生產工藝,來淘汰現有生產設備和產能。”在周儉看來,光伏業長遠發展的產業整合著重點,只能是走技術路線。而在現階段,則可以通過充分的資源配置與資源集約,來幫助企業戰勝行業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