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
“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了能源政策的主流。在日本,得到認證的太陽能發電設備已經超過2000萬千瓦,通過智能電網調節供需平衡的必要性已經顯現。智能電網的信息通信技術(ICT)基礎擁有超越能源領域范疇,與
第二是在“安全”的概念中,增加了通過廣泛分散發電站以降低地區風險的必要性。過去,日本一直是從保障能源安全的視點出發,通過發電方式的“優化組合”及增加燃料種類,來降低采購風險。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后,電力短缺情況之所以長期化,最大的原因在于,大型火電站集中在受災的太平洋沿岸,在地震中悉數因海嘯而停產。在這種情況下,東京六本木新城依靠自行設置的天然氣熱電聯產系統,成功避免了停電。
第三個新視點是,不僅把能源業務視為支撐生活和產業的基礎設施,還將其定位為創造新就業的新產業。
現在,日本東北地區計劃的許多重建項目都采用了百萬瓦級太陽能和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力爭實現能源的“地產地消”。其目的不僅在于推進氣候變暖對策,還在于培育新產業和創造就業。
借助新增的3個視點,分布式電源、其是有助于改善氣候變暖的可再生能源和熱電聯產系統的價值得到了大幅提升。在過去,可再生能源和熱電聯產系統的價值是以二氧化碳排放量少這一環保性為主,現在,在此基礎之上,回彈性大于集中型電力系統的優點、通過在當地生產并消費能源創造就業的效果也開始受到關注。
這樣的發展方向已經在向歐洲,特別是德國、英國、北歐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能源政策靠攏。一語概之,就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核電存在“發生事故時會擴散放射性物質”、化石燃料存在“依賴海外和排放二氧化碳”等無法解決的本質問題。而可再生能源的課題是高成本,這能夠通過開發技術和改善運用加以克服。
各國目前都在探索經濟社會對于擴充可再生能源所增加的成本能吸收到何種程度,把強力支持本國企業參與可再生能源低成本化競爭作為一項產業政策。
虛擬電廠成為關鍵
其實,“可再生能源成本高”包含雙重含義。首先是發電本身的成本,主要是設備費和燃料費除以發電量。日本經濟產業省2011年12月發布的《成本等研究委員會報告》對其進行了估算。報告稱,截至2010年,百萬瓦級太陽能的發電成本為1千瓦時30.1~45.8日元,風力發電為9.9~17.3日元。
另一個成本是在維持電網電能質量不變的前提下,穩定地使用總是在變動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所需的成本。日本電氣事業聯合會在2008年表示,如果太陽能發電的建設容量在1000萬千瓦以內,現在的電網可以接收。反言之,倘若超過1000萬千瓦,如果不對電網進行投資,就會影響到電能質量。從目前的認證設備已經超過2000萬千瓦的情況來看,在不久的將來,日本將需要為接收太陽能發電而追加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