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光伏行業尤其是光伏制造業而言,即便市場需求真的能夠有效釋放,其容納空間也將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反倒是圍繞著存量巨大的光伏電站市場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服務性需求,或有可能成為光伏行業未來最具想象力的發展空間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n
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近日則通過《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2013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初步考慮,2015年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 而近日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于征求2013、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意見的函》中則提出,在不出現棄光限電的情況下,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將從原計劃的10GW上升至12GW,其中分布式光伏項目將達到8GW。 在光伏電站裝機規模大躍進的同時,有一個問題或將開始顯現,即光伏電站理論上最大安裝量。畢竟,對于光伏電站市場的容量而言,首當其沖的是要受到可安裝的土地以及建筑物的制約。 據測算,中國全國建筑物可安裝光伏發電約3億千瓦,其中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可安裝8000萬千瓦(80GW)。如以2014年預計8GW的安裝量來計算的話,現有工業園區的建筑物大概也就能滿足十年左右的市場安裝量。 盡管上述計算方法過于極端和武斷,但卻可以說明一個道理, 對于光伏電站市場而言, 即便不考慮并網等限制,其安裝量也并非可以無限大,而這直接關系到光伏制造業的前景。雖然光伏制造業也可以冀望于現有電站的更新換代等新的需求的爆發,但或許仍難以回避行業出現大幅波動的沖擊。 此外,發電效率的提升,可能也是拯救制造業的一個機會。但前提是,新增加的發電量能夠完全覆蓋原有的電站設備被棄置后所造成的損失。 對于光伏的制造環節而言,行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可能已經是大概率事件了。而從整個行業來看,未來最具想象空間的應該是圍繞著存量巨大的光伏電站衍生的各種服務需求。這將為中國光伏行業相關方提供新的課題和發展空間。 就政府層面而言,盡管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光伏行業的政策,但仍然僅僅停留在刺激制造業這一較低的層面。中國現有的光伏應用終端環節并不能稱之為理想的狀態,尤其是在退出環節,仍面臨著路徑過窄、長期無法解套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