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霾伏”“萬霧生”……今年以來,由于我國大部地區頻頻出現重污染天氣,“霧-霾”不僅成為今年最吸引眼球的“熱詞”,也成為諸多網友關注最多、討論最激烈的熱門話題。
12月2日,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英國利茲大學研究團隊聯合發布研究報告顯示
目前,我國傳統能源面臨嚴峻形勢。我國煤炭儲采量逐年下降,煤炭儲采比由2007年的45年下降為2012年的31年。截至2012年,石油儲采比為11.4年,天然氣儲采比也呈整體下降趨勢,儲采比為28.9年。 因此,新能源開發利用不僅僅有利于霧-霾治理,還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同時,對于我國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生態文明建設,新能源產業也必將是重中之重,新能源時代呼之欲出。 我國“綠色能源”崛起迅猛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由主要依賴過去的太陽轉變為依靠今日的太陽。”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說。他表示,煤炭和石油等資源,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后逐漸形成的,這些能源來自于過去的太陽,是有限的。而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則來自于今天的太陽,能量巨大。 在過去的10年間,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全球風電裝機年均增長25%,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年均增長44%。 作為能源生產消費大國,近年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新能源的發展,不斷加大支持力度。我國2005年頒布《中國新能源法》,2007年發布《中國新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根據2009年出臺的《中國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到2020年前后,我國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費的15%左右。2012年3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聯合印發《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可再生能源電價進行全面的資金補助。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分布式發電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對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分布式發電的扶持政策。 目前,我國在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綠色能源”的崛起。截至2012年底,全國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全部發電裝機的28.5%,比2005年提高4.2個百分點,發電量占全部上網電量的21.4%。2012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11年已經下降5.02%。 同時,截至2012年10月底,我國6000瓦以上水電廠裝機容量達20632萬千瓦,全國并網風電裝機達5589萬千瓦。這是繼我國水電裝機規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后,我國風電裝機首超美國,占據全球榜首。目前我國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集熱面積、人工造林面積均居世界第一位,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