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富足的陽光資源吸引了八方來客頻建大型光伏發電站,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幌子下,上演著政府與企業、發電與并網、地方保護與公平競爭的博弈棋局
內蒙古像一片葉子橫在中國的北方,阿拉善恰如葉子的梗。賀蘭山西麓,這根26萬多平方公里的葉梗被戈壁沙
很難分辨是阿拉善強有力的政策起到了實效,還是投資者被迫的選擇,機會開始光臨這片對光伏項目期待已久的土地。一時間,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國電電力內蒙古新能源公司、江蘇愛康太陽能科技、大唐山東發電、中興能源等眾多企業上門,提出要在阿拉善建設光伏電站。面對紛至沓來的電站投資商,期待已久的盟長馮玉臻忙到只能“抽時間接待”。 隨后國電電力內蒙古新能源阿左旗分公司、國電蒙電新能源投資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和晟輝能源科技公司等一批公司相繼在阿拉善投資建設電站。晟輝是其中唯一一家民企,卻極具代表性。“我們用的是自己生產的光伏組件。”在現場施工的石姓項目經理說。 晟輝的母公司是內蒙古山路煤炭集團,這原本是一家以原煤開采、鐵礦及硅石礦開采為主營的企業,幾年前加入光伏掘金的行列,并且采取從高純硅、多晶硅、多晶硅鑄錠到光伏電站建設的全產業鏈布局。 石經理所負責的晟輝阿拉善光伏電站一期30MW已經成功并網,這讓他稍稍松了一口氣。 根據財政部的相關政策規定,電站如果并網晚于2013年12月31日,將按照0.9元/千瓦時的標桿上網電價執行,而之前并網的電站則以1元/千瓦時上網。雖然只差0.1元,但是對于裝機容量為30MW運行25年的電站來說,以年平均發電量4500萬千瓦時保守估算,就涉及1億元的利益——這決定了一個電站的盈虧生死。 為了這個30MW的電站,石經理在阿拉善來回跑了2年。電站從開始施工到建成僅用了6個月,此前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協調各種部門和辦理手續上。政府監督部門的各類驗收令他煩惱不已,原本預期在6月完成的并網工作一直到10月底才完成,時間的拖延使他十分焦慮。晟輝最終搶在年前并網,石經理認為民營企業的靈活性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于如何靈活,他表示,如果是國企,肯定不會這么快。 晟輝最直觀的投入是在光伏電站的旁邊出資建設了一個110kV的變電站,用以將光電升壓后送往當地賀蘭220kV變電站。而國電集團、中節能的光伏電站是直接利用當地既有的110kV變電站,省下了這筆建設變電站的錢。 與其他的當地光伏電站一樣,石經理最擔心的是未來新上的項目標桿電價能否在0.95元/千瓦時以上。而按照現在的政策,阿拉善屬于一類地區,2014年起并網的電站只能享受0.9元/千瓦時的價格。“就算5分錢也要爭取,那可是很大的量。”石經理說。晟輝二期70MW項目已經拿到相關的批復,準備開工,如果能爭取到0.95元/千瓦時的標桿電價,那晟輝二期的70MW電站就能增加利潤近1.3億元。 “發電站靠發電賺錢,限電麻煩就大了。阿拉善原來不存在棄光限電的情況,這并不代表未來不會。”晟輝阿拉善電站站長邱淑林對此十分擔心。在她看來,在光伏電站建設運行過程中,民營企業對于贏利要求更為迫切。不過她慶幸的是,阿拉善現在還沒出現棄光限電的情況,電站能夠滿負荷運行,發多少電上網送出多少。如果能保持這一狀態,晟輝阿拉善電站有望在10年內收回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