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終端市場從藍海變成紅海,上游企業毛利率因歐美光伏“雙反”而抬高,產業鏈的毛利率將回到合理水平,相對成熟、產業鏈利潤平均化的光伏產業市場即將到來
中國光伏產業自2011年進入整合期以來,特別是在國家迅速放大終端市場空間的政策引導下
賽維LDK太陽能與中廣核的“宿怨”讓人想到,過去總是選擇勇爭第一的彭曉峰,如果當初選擇了與保利協鑫上、中游合作,沒有用120億元去投資多晶硅項目,賽維的今天會否是另一個樣子。海潤光伏(600401,股吧)獲42億元大單建電站,順風光電上演蛇吞象,讓人想到一直在追求有自己一片天的楊懷進,如果不是受限于資金壓力,恐怕也不會忍痛割愛,大秀一把倒賣電站的騰挪之術。苗連生圈地,英利千億元決戰下游讓人想到,一直想成就“霸業”的苗連生,如果沒有千億元資金的運籌能力,恐怕也不會輕易喊出進入終端市場是英利的二次創業。 這些光伏產業耳熟能詳的選擇,有的已經有了結論,有的還沒有結論,但是人類發展史要告訴所有選擇進入光伏終端市場企業的是:歷史只講實力,沒有如果。 時至今日,光伏產業整合已近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及其相關配套文件陸續發布,預示著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已經到來。這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是光伏產業格局重構的時機,是光伏企業認真審視是繼續戰略進入,還是戰略退出終端市場的時候。 首先,光伏產業的利潤機會正在重構。如同當初超額利潤機會是從產業上游經中游到達今日的下游一樣,超額利潤的機會不會永遠停留在終端市場,就像鋼鐵企業效益好時的利潤是1000元/噸,不好時會淪落到0.43元/噸。雖然作為非完全市場化產業,光伏終端市場的利潤空間取決于供求,更取決于電價補貼的高低,穩定利潤還將保持,但是未來光伏產業市場前景是:終端市場從藍海變成紅海;上游企業的毛利率會因為歐美光伏“雙反”而抬高;產業鏈的毛利率會因為產業整合的逐步結束恢復到合理水平,相對成熟、產業鏈利潤平均化的光伏產業市場即將到來。在成熟、穩定的市場中,不應當用戰術性思維思考戰略性問題。 其次,在能源行業沒有規模就難有討論輸贏的資格。在光伏終端市場,企業如果沒有巨大的資金動員能力,就不具備戰略進入的思考前提。按照目前成本水平,建設100MW光伏電站的資金需求在10億元上下,回收期在8年左右,僅中國市場每年的資金需求就是該數字的100倍。如果沒有苗連生的千億元思考和膽略,就不要輕言在終端市場上有所作為。Firstsolar和Solarcity等企業的成功未必說明每一個企業都能成功,它們在美國能成功未必在中國能成功,中國和美國的產業金融環境不同。 再次,進入終端市場為完成企業戰略轉型。此時光伏企業選擇繼續進入還是退出終端市場,必須站在企業是否、能否轉型的角度思考問題,否則必須考慮戰略退出。2012年光伏產業喜歡談論Firsitsolar,2013年更喜歡談Solarcity。對此,中國光伏企業不要只會看熱鬧不會看門道,不要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一變化是考驗企業智慧和能力的關鍵。 2011年進入光伏終端市場的企業,無論是戰術選擇還是戰略選擇,都是不錯的選擇。現在,無論是退出戰術選擇還是繼續戰略選擇都到了必須選擇的時候。企業此時作出的選擇,可能是痛苦的,但更可能是正確的。相信2011年以前的firstsolar和Solarcity,2011年以后的保利協鑫和2013年的英利決意進入終端市場,或被動或主動,都是在審時度勢、評估企業之后,做出的戰略選擇。(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產業研究員、光伏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