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如果在情緒上獲得相互的認可與理解時,愿意幫助別人可能就會成為一種心甘情愿的事,這樣,溝通的氛圍就會變得積極和充滿正能量,問題自然也更容易得到解決。”
在2010年瘋狂擴張后的這一波巨大產業陷落中,浙江中小光伏企業卻逆流而上,不斷地開拓創新,在中國光伏行業一花獨秀,頗令人側目。由此,也讓業界對其背后的推手之一—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刮目相看。 2010年,任職浙江大學的趙永紅博士和當地幾家光伏企業共同創辦了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不過四年間,該協會便成為杭州市乃至浙江全省光伏業無人不曉的行業“之家”,不但深得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的認可與信任,在國內外光伏行業也有不小的名氣。 這一成績,對于一個沒有任何官方背景的民間機構,又是在全行業都面臨嚴重產能過剩的最困難時期,殊為不易。 隨著最高管理層積極放權市場、倡導政府管理職能變革,無疑將會有許多的產業管理職能將逐步下放給包括協會在內的各種社會服務機構。那么,這些機構該如何為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服務?是延續此前自上而下的老思維?還是主動貼近市場積極創新? 或許,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參考樣本價值。
困難,正是機遇 趙永紅身上似乎有一種類似磁場一般的親和力,明朗、溫婉的個性,孩子般純真的笑容,一如鄰家女子般令人感到親切。 她說,她的個性很適合做協會工作。 當年的決定,至今仍讓她覺得受益匪淺,盡管其間艱難外人或難以想像。 2010年,是全球光伏行業擴張最火爆的一年。只可惜好景不長,不過轉瞬間,隨著遠超市場需求的巨大產能集中釋放,加之國際市場接連而來的貿易狙擊,全行業頓時深陷寒冬,企業經營日益艱難。 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真可謂“生不逢時”。 沒資金、沒支持、沒威信、沒活動……,撲面而來的行業蕭條,讓剛剛成立的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為了摸清行業真實狀況,入行不久的趙永紅走訪了包括政府官員、行業專家、企業家乃至企業基層員工在內的許多業內人士。她發現,大家對行業前景的認識幾乎清一色都偏負面。 “大家都在預測接下來的企業倒閉率會是多少,有人甚至認為行業將只剩下十幾家企業,大多數企業都活不下來。甚至有政府官員一見我就問,這個行業怎么了?不是朝陽產業嗎,怎么成了夕陽了?” 業內悲觀之風彌漫,讓趙永紅也一度對協會工作產生了一種無力感,因為那一系列問題的成因,根本不是她這樣一個民間協會所能夠改變得了的。 “遇事先找原因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模式。但面對內外交困,各種對問題成因深刻分析的努力,似乎根本無助于企業和政府恢復發展的信心。要突破困境,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和方法體系。” 于是,趙永紅開始了另外一種維度的反思:這樣一種尋找問題根源的反思及其結果,對企業的發展究竟有多少現實的價值和意義?對協會工作開展找到突破口又有多少實際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