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如果在情緒上獲得相互的認可與理解時,愿意幫助別人可能就會成為一種心甘情愿的事,這樣,溝通的氛圍就會變得積極和充滿正能量,問題自然也更容易得到解決。”
也是在四處走訪時,趙永紅發現,相比危機之前,企業出現了一些新的需求,開始對很多以前無暇顧及的方面有了新的思考,有不少需求都是她此前從未想到過的。 “企業在轉型,行業協會的服務也必須轉型提升,緊緊跟上。”這讓她看待行業危機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她突然意識到,可能正是這樣一次巨大的行業危機,給她的協會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人們都希望‘化危為機’,但更多的時候卻又總是盯著那些自己根本改變不了的困難,而忽略了自己可以著手做到的具體的、點滴的改善。”趙永紅說,面對危機,協會一定要先于企業轉變看待困境的態度,要跳出困境積極地看到危機中蘊含的機遇,更要善于發現企業的新需求和好做法。
“化危為機” 對于擁有積極心態的人來講,困難,正是打開成功大門的一把鑰匙。 “在這種行業遭質疑、企業陷困境的情況下,我們發現,回顧過去找原因并沒有太大的幫助。既然我們沒法把時間撥回去重新來一遍,于是開始思考,能否重新看待產業困境?看看接下來我們可以做點什么不一樣的事情,可以讓自己往前走一點點?” 這被趙永紅稱為協會工作的“新型思維模式”。 通過對行業形勢的深入分析,趙永紅看到了一個積極的結果,嚴重的產能過剩和慘烈的行業競爭事實上帶來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局面——光伏應用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實現或接近平價上網,光伏發電的應用前景從來沒有如此廣闊,產業鏈上企業間的產品研發和協作也正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積極趨勢。 “這是多么好的在應用市場上發力的時機啊!”即使已過去了三年,時間也驗證了她的判斷,趙永紅卻仍為此由衷感嘆道。 看清了趨勢和方向,協會由是開始調整工作重心,轉向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借力合作”、“從研究光伏產品轉向研究系統解決方案”等方面。同時,更為重要的轉變是,趙永紅非常明確地對會員企業提出了加強“差異化協作創新”的發展建議。 為此,協會不僅組織會員企業成立了三個專業委員會,開展各種主題研討活動,趙永紅還想盡辦法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協商,積極反映行業中的創新思路、新需求、新實踐,為企業的創新爭取資金和政策支持。 在她看來,全球光伏產業發展陷入低谷的同時,其實也是產業技術飛速進步的時期,還是產業重新布局的關鍵時期。因為,在行業處于爆發性增長時,由于市場需求旺盛,企業利潤空間很大,許多企業都難以專心開展技術創新。但隨著產業遭遇困境危及生存,則會逼迫企業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