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消息,日前,在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中國首富”李河君的一次發言中,這位國內薄膜太陽能電池的首席代言人,沒有再把晶硅和薄膜比作黑白電視和液晶電視的關系,沒有再提薄膜對晶硅的替代性,而是強調兩種
之所以兩種技術路線以這樣的軌跡發展,宋登元強調,因為光伏行業的本質就是成本為先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他表示,實際上,太陽能發電除了晶硅和薄膜技術,還有多種其他技術,比如聚光、鈣鈦礦技術等。但要想在市場上有好的表現,最重要的還是成本因素。 除此之外,宋登元還提出了薄膜電池的原材料供給問題。晶體硅在地殼中的含量為27.1%,而薄膜電池用的鉻、鎵、銦、硒等材料都是地殼中非常稀有的元素,尤其是銦。他指出,按照我國目前規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規模進行計算,如果大規模發展薄膜技術,材料的可支撐性將是個難題。 保利協鑫執行總裁舒樺首先肯定了薄膜電池的生存空間。他表示,和晶硅一樣,薄膜技術也在成長,隨著轉換效率和使用壽命問題的解決,也會有它的應用市場,特別是在建筑一體化這類局部特定市場,薄膜技術有其自身的優勢。但同時他更強調:“經過十年多的發展,晶硅電池的轉換效率不斷提升,現在已經超過23%。隨著今后晶硅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轉化效率甚至可以達到25%以上。從綜合性價比上來看,能夠應用在商業化的光伏發電技術,今后仍然會是晶硅技術! “未來可能還會興起其他技術,比如光熱發電等其他應用太陽能的發電技術。但是在近期以及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從技術進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政府補貼以及走進千家萬戶的市場應用情況來看,晶硅路線仍將占據太陽能發電的主流地位。”舒樺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