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賢
研究員,十屆安徽省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合肥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兼)。專注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研究20余年,是我國太陽能、風能發電行業的知名專家。現任中國電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中國農機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副理事長。
——
怎么看待品牌經營的?
曹仁賢:的確,我們在品牌的愛護和維系方面,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實際上,陽光電源從創業以來一直到現在,我們都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著這個品牌,同時還不斷充實和創造新的品牌內涵,使陽光電源的品牌美譽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我認為,一個企業品牌要想保持一種有張力和持續的美譽度與知名度,最關健的還是要把產品的質量做到一流,這是最基礎的工作。因為任何品牌都是基于產品來實現的。
那么,如何貫徹和執行品牌戰略?我認為最重要的首先還是產品品質,也就是產品一定是比同類產品更有特色、性能更好、創新更快,盡管名牌產品價格可能高一些,但其性能也是最優的。我們從開始到現在更新換代了很多產品,但我們一直都聚焦于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以及產品本身的性能和耐用性等體現客戶價值的方面,我認為這是我們領先的原因。
實際上,這個過程需要很強的品牌意識。比如從設計上來講,我們一直嚴格地追求提供更高端的價值,別的產品能用五年,我們就要做到能用十年;別的產品能用十年,我們就做到十五年。這樣的設計理念和品牌戰略,是跟我們目標客戶群的需求相呼應的。因為你無論做多少的品牌策劃和宣傳,一次質量事故就會把你的形象徹底擊毀。
同時,正如對產品質量的關注一樣,我們對品牌形象的傳播也是持之以恒的,就拿廣告來說,我們不會做一次或做幾次就不做了,我們會經過相應的評估和對品牌宣傳的年度策劃,進行持續地品牌傳播。
還有,我們也會做好無形知識產權的保護,比如“SUNGROW”這個商標就是全球注冊的。
隨著企業的狀大和品牌的崛起,品牌的內涵肯定也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但不管怎么變化,我們使終都把品牌建設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任何有可能損傷我們品牌的事情,我們都會非常認真嚴肅地對待。同時,在品牌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去發現、糾正和完善其內涵,并進行價值提升。
不過,我們也很清醒地認識到,跟國際知名的大品牌相比,我們還有一定的差距,還需要不斷努力。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到國外參加專業展覽會,面對幾十個國際品牌,那時的壓力是很大的。當然,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動力,在如何把陽光建設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品牌上,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我們每年都會參加很多的海外營銷活動,也學習并積極吸收一些國際朋友的建議和先進做法,就是希望從國際化的角度來審視我們品牌的缺陷,并以此對產品和形象做一些改進,因為陽光電源因為SUNGROW是要大步走出去的。
規模不等于競爭力
記者:您如何看待光伏行業盛行的全產業鏈模式?陽光電源是不是也有進入光伏產業其他環節的考慮?
曹仁賢:我們的確也考慮過其他環節,并做過也嘗試,比如系統集成,把整個電站做起來。但最終我們發現,我們沒有這么多的資源和能力,我們的能力還不足以做更多的事。現在我們時常告誡自己,外邊的誘惑太多,我們需要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需要專注和做減法。
很多企業家成功以后,就以為自己什么都能做。但我認為,企業只有做好一個環節以后才有可能去做加法,所以現在做減法是為了未來能夠做加法。很多企業只愿意做加法而不愿意先做減法,實際上是沒有找到做加法的正確方法,那些橫向相加只是簡單盲目的多元化,或許一時之間企業抗風險能力是增強了,可當遇到更專業的競爭對手時,市場就很容易失守。
全產業鏈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獲得市場壟斷地位。其之所以比較吃香,也還因為目前國內的企業評價體系有一些誤區。我們都希望把企業做大,而不是做強。很多企業,一年十幾個億的銷售收入,但利潤只有千多萬甚至幾百萬,可在我們的評價體系中,這樣的企業卻很優秀。而在現代化的企業評價體系中,這樣的企業是不值錢的,因為企業的經營目標最終是要給股東創造價值,如果企業不能創造最大化的股權收益,誰會買這樣的股票?
很多企業依靠關連交易和內幕交易重復計算利潤,把規模做得很大,其實卻沒什么實際價值。比如一些企業有很多下屬企業和分支機構,相互之間可以產生很多交易。但按照國際會計準則來講,這些都是關連交易,只能計算一次利潤。這樣的企業從長遠來說是有問題的,這樣的500強,其實就是500大,這樣的大是不堪一擊的,不但掉頭困難,瘦身也困難,因為慣性很大。
一個企業的健康發展,不是以大來衡量的,而是以其是否能在某個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創造多少價值來評價的。企業是靠資本投資來發展的,而資本的本性要追求回報,是希望投入最小化而收益最大化。因此,一些關健的經營指標遠比規模對企業健康發展更為重要。但由于規模成為我們衡量企業的一個標準,因此就導致很多企業盲目地往上下游發展以擴大規模,可如此一來,不僅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可能在任何一個環節都難以形成競爭力。
企業真正做到全產鏈的均衡發展,可能距離死亡也就不遠了。但對有些企業來講,所謂的全產業鏈可能更多地還是考慮自身原材料成本的消化,在一個產業配套建設并不完全的行業,這樣做還是有利的。
記者:據不完全統計,從三月底到現在國內新增了約400條25兆瓦的晶硅電池生產線,合計年產能達10吉瓦,超過了此前國內十年來所有產能的總和,您怎么看待這樣的擴張?
曹仁賢:我覺得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周期性,只不過光伏產業的周期頻率有些過快了。一個產業的發展總是會在投資和過剩之間循環,會形成一個自然淘汰機制,會有一些企業退出和死掉。因此光伏產業的擴張是很正常的,這么多的企業都能這個行業里生存和淘金,說明擴張的理由是存在的,產業最終自然會形成淘汰機制,讓那些更有競爭力的企業勝出。
市場越大,越是需要向專業化和精致化發展,需要細分市場,只有當更多的企業進入,才會激勵創新。市場經濟就是過剩的,沒有過剩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創新。
因此政府不需要過多限制產業的發展,過多的調控是沒有用的,你不批準他上項目,他完全可以去其他地方其他國家,比如去越南,這樣的話,我們的錢反而跑出去了。所以產能調控這種手段的殺傷力很大,需要克制,更不能一刀切,這樣會扼殺很多有前途的企業。比如多晶硅,我就知道國內有企業能做出非常高純的硅來,但卻因為產能調控的原因一直拿不到項目批文,這實際上是在扼殺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