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這個行業還很差勁兒,目前狀況不太好,是因為我們發展太快,因為國外害怕我們,對我們封鎖市場,人家為
什么封鎖我們?因為我們的產業化水平比他高,已經把他逼得沒路可走了。試問一下,中國有幾個行業能把國外同行逼
得沒路可走的?
《太陽能發電》雜志:目前有傳聞說,一些大公司仍然在擴張。在您看來,基于現有技術的簡單產能復制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王俊朝:沒有技術提升的低水平產能的擴張,肯定會越來越危險。光伏技術的開放性特點,決定了同質化產能的無限擴張并不可取。 更重要的是,現在整個行業的技術并不完全掌握在制造廠手里,而是多掌握在設備廠商手里。當設備廠商更新設備和工藝時,制造企業過去的產能就可能落伍或要淘汰。在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產能越大的企業,面臨的挑戰也越大。 而且,正如實驗室技術向產業化技術的轉化一樣,一旦規模放大到一定的臨界點,可能就需要完全改變整個企業的運營模式和管理模式。如果不改變,可能就距離破產不遠了,此前倒掉的一些知名企業,不就是現成的例子嗎? 光伏行業還沒有探索出來一種具有最佳效益的規模,就我個人的認知來看,在目前的產業環境下,從管理、成本、市場和可控性等方面綜合考慮,產能規模在1個吉瓦左右的企業,可能會活得相對輕松一些。
《太陽能發電》雜志:如果要跳出這種簡單產能復制的循環,可能還需要對產業發展規律有更清晰的認識。那么,光伏產業發展至今,是否有什么明顯的規律? 王俊朝:光伏的出路在于要能和傳統能源競爭。也就是說,光伏的成本要降低到與傳統能源接近才有出路。 目前來看,成本的降低可以說是光伏行業最為明顯的一個規律,從十年前的每瓦幾十塊錢降低到現在的幾塊錢,趨勢非常明顯。而從度電成本來看,在2008年,每度光伏電的成本大約是四塊錢,現在在東部地區才1元錢,也已大幅下降。 這種趨勢反映到技術上,則是光伏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不斷提升。在2010年以前,每年基本都保持0.5%左右的效率提升,近兩年這一比例有所下降,大約在0.4%左右,也可能再過幾年會減少到0.3%,但增長趨勢仍然是明顯的,也是很有規律的。 我覺得,這就是光伏產業發展至今最大的規律,也就是圍繞成本降低的技術進步,其中綜合了設備、工藝、材料以及所有配套環節的不斷提升,綜合了很多很多的細節技術的改進和提高。或者,更確切的說,是產業化技術的進步。 我相信,按照這個規律發展下去,再考慮到傳統能源的環境成本,要不了十年,不用補貼,光伏在中國就可以實現與傳統能源的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