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眾多的“光伏群”或者“光伏圈”里,常常可以看到大家圍繞這樣一個主題在討論得熱火朝天——現在建光伏電站可以做到多少錢每瓦?
有人說七塊,有人說六塊八,有人說六塊五……;還有人很內行的說,現在的行情,只要多少多少就完全能夠做下來了;更有人很信誓旦旦的說,五塊錢,我保證可以把它做下來……
這樣的議論,總
培育專業的自己和專業的客戶 浙江光伏人一直在不斷探索模式的創新。包括政府、協會、企業、投資人,來自四個層面的角色皆在努力,越來越多的新做法正在出現。 其中,“四輪驅動”的規模化園區光伏應用推進模式,是我們在杭州進行的一個嘗試,試圖把四個角色在市場促進中的不同優勢進行整合。 每次代表協會參加政府組織的園區業主培訓,我都會說,非常感謝大家來聽我的介紹,因為真正的行業自律,不僅僅是幾家本地光伏企業的自行協商,我們更需要客戶專業度的提升,因為如果你們只知道越便宜越好,那杭州的企業根本沒辦法把行業自律公約真正地執行下去。懂行的客戶是市場的福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怎樣的電站是好的電站,我們需要知道哪里有門道。 “門道”在很多地方,我們的企業是最好的老師,讓我不斷看到新的可能性。 比如:如何通過做好關鍵部件的質量把關,讓電站的發電能力更強大;如何通過做好電站系統的創新應用,讓更多的屋頂電站可以安全地運行;如何通過做好項目管理的精細化、標準化,把項目的風險降低,從而可以更多地讓利給客戶;如何通過做好項目運維的流程化自動化,使項目避免不必要的收益損失;如何通過做好項目及時的融資,使項目能夠更好地資金周轉;等等。 這種新的可能性,不僅在技術層面,還體現在人文管理方面。 比如:如何通過做好尊重式、激發式、共贏式的員工管理和制度建設,讓員工在提升電站質量和收益方面充分發揮潛力;如何以互聯網+思維,利用公共資源,建立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為核心的服務團隊和服務體系;如何在高質量先期示范項目的基礎上,通過把各類服務平臺的發展需求進行整合,形成自身可復制的業務拓展體系;如何在界定清晰的邊界的基礎上,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并同時保障各環節的暢通;等等。 “在‘是’與‘否’之間還有一個區域,人們在這里相遇、溝通、合作,滿足彼此不同的需要,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在我們討論光伏電站的成本、或者電費幾折可以做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想一想,除了簡單的是與否,在這中間是否還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暫時放下自己的“專家”姿態,心懷“未知”,去嘗試更多的思考、學習或者自我挑戰,然后去發現,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只是在想,各家建設的電站,在發電效能曲線來看,在投資回收周期來看,會有多少千差萬別呢? ![]() 浙江金固新能源-保利電梯導軌5MW光伏發電項目,預留維修通道,提升項目運維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