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 2015/05 特約撰稿人:趙永紅
作者簡介: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曾任教于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學院。現任浙江省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杭州市可再生能源行業協
筆者曾和媒體朋友開玩笑說,其實不用采訪專家教授,也不用采訪企業領袖,直接到杭州的區縣去找一家中小型光伏企業的老總,問問他們的生產線是單晶還是多晶、是否有生產線改造計劃?
在筆者所在協會組織的多場光伏應用項目效能主題研討會上,企業老總們告訴筆者,他們已經養成一個習慣,定然不會盲目相信別人告訴自己的東西,而是要親自去驗證。很多企業都在做對比試驗,做數據分析,再通過協會組織大家分享與共同討論。
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羅素有一句被引用廣泛的話,“亞里士多德曾四處宣稱他的錯誤結論,他以自己的邏輯推理斷定,女人比男人的牙齒要少。盡管他結了兩次婚,但是他從沒想過要檢查一下他老婆的牙。”
單晶和多晶在發電時長、產品衰減、系統成本、單位面積投資收益等各方面,都存在清晰明確的高低之分,所以“屋頂面積珍貴就用單晶,屋頂面積寬裕就用多晶?”、“是不是單晶的光致衰減率比多晶要大?”——聽到這樣的討論,幾位老總笑了:其實并不絕對。因為他們已經仔細試驗和測算過,不同企業的同類產品差異很大,不能一概而論。
而媒體對此的宣傳以及很多人印象里的結論,與光伏應用企業實證得出的結果相比,其實大不相同。
光伏應用企業歡迎的是邏輯嚴謹的論證或基于實證分析的技術研討會,因為這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更切實的幫助。
單晶、多晶之爭,從最初幾家企業之間的宣傳戰開始,如今已經成為各類與光伏相關的人士都想弄明白的熱點議題,其中最積極關注的莫過于政府人士和媒體記者。政府對此的理解,可能會影響到一些與光伏相關的政策的制訂。而媒體的關注,則可能會直接影響社會各界對于光伏的態度和投資取向。
雖然各種技術之爭長年存在,但高調的宣傳卻是近年來才愈演愈烈,這和國內光伏市場迅猛增長,開始大規模的跨界、多元應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技術之爭,無疑將直接影響光伏行業之外的項目投資者,也將極大地影響光伏企業自身的市場空間。
技術之爭與產業多元
近年來,各種光伏之外的行業和機構都開始開展與光伏有關的新項目,因此筆者也不斷有機會接受各種機構的咨詢,包括銀行、租賃公司、農業主管部門、交通和建筑行業的項目投資機構等。
由于對光伏知之不多而新上光伏業務的風控又極其重要,這類機構常常在邀請筆者所在協會幫助其開展行業知識培訓以外,還希望協會再幫助其制定一個光伏企業和光伏產品的門檻清單。
但筆者建議,即使各種規定條文都滿足,也并不能證明該企業在具體的項目中一定會表現優異。在現階段,兩者之間還并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系。
就拿“規定企業已建成項目的裝機規模要足夠大”這一條來說。
由于分布式光伏應用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而分布式光伏應用的設計、安裝、建設、運維等模式上也還處在快速創新不斷完善而未定型成熟的情況下,加之此前的初裝補貼政策造成不少示范項目重在求量,因此企業已建成項目的數量,并不能保證其一定是一個專業、認真的應用企業。另外,在企業業務迅速拓展的前提下,項目團隊是否能夠保持高水準的嚴謹態度和務實作風,顯然也有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