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先生
盡管國內光伏電池技術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歷程,但其大規模的產業化發展,不過也就十年的歷史。2010年,在這個產業規模化發展十年的時間節點上,一波前所未有的快速擴張浪潮為其重重地畫下了一個句號
——專訪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先生

盡管國內光伏電池技術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歷程,但其大規模的產業化發展,不過也就十年的歷史。2010年,在這個產業規模化發展十年的時間節點上,一波前所未有的快速擴張浪潮為其重重地畫下了一個句號。而2020年,無論是政策規劃還是產業期望,都將成為這個產業的另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在這個新舊十年交替的歷史坐標點上,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年前在北京就光伏產業的相關發展問題專訪了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先生。
太陽能發電:國內太陽能發電的產業化發展差不多有十年的歷史了,您能簡單回顧一下這個行業的發展嗎?
石定寰:何止十年,應該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了。這個產業的發展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當時國內就有了幾家光伏電池廠,只是規模都不大,也就幾個千瓦的生產水平,沒有到兆瓦級的。其中兩家晶體硅電池廠,分別在開封和寧波,另外還有一家生產非晶薄膜電池的企業哈爾濱克羅拉。后來云南半導體廠開始加入,才逐漸上到了兆瓦級乃至十兆瓦級。再后來大約85年以后,全國其他地方陸續才有企業進入這個行業。
國內晶硅電池的發展到目前已有幾十年了,最早是把半導體材料的廢、次料用來繼續拉棒、切片,做成單晶硅電池,當時還沒有多晶硅。多晶硅電池是“七五”時期才開始的,到“八五”被列入國家計劃后,國內才開始關注國際上多晶硅材料的發展。針對多晶硅電池效率的攻關是當時的重點,那時多晶硅電池的效率也就是11%到12%左右,到“七五”、“八五”的時候,我們把攻關目標從12%提到13%,再從13%提到14%,但都費了很大的勁,而單晶硅那時的轉換效率已經達到14%到15%了,因此當時又陸續上了幾個單晶硅廠子。
總的來說,上個世紀末期以前我們光伏產業的發展是緩慢的。因為價格太高,當時一瓦的成本要四、五十元錢,不可能大規模應用,只能少量生產并應用在一些特殊地方,比如航天和工業基站。直到上個世紀末期,結合西藏的光明工程和太陽能電力送電到鄉,才開始了一些應用工程,但量還是不大,大多是幾個千瓦,最大的才100千瓦。從進入新世紀以后,也就是2000年到現在的這十年,光伏產業才取得了一個較大的發展。應該說,在2000年前的20年,差不多都是一個摸索與學習、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到掌握技術的初級發展階段,然后我們才開始制訂一些自己的技術規范,并在此基礎上迎來了新世紀來較大規模的產業化發展。
太陽能發電:晶體硅電池在今年進行了一輪非常迅猛的擴張,新增產能甚至超過了此前十年積累的總產能,并有人因此認為薄膜電池沒戲了,您怎么看待目前包括晶硅、薄膜以及聚光在內的幾種主要光伏技術路線的發展前景?
石定寰:怎么能說薄膜沒戲了呢?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是進入新世紀前后在技術發展促進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以及國內政策促進的作用下,才逐步加快發展速度的。特別是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實施后,才實際上促進了這個產業的高速發展。而各種技術的發展,都自有其發展規律和生命周期,究竟誰優誰劣,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實踐發展去驗證,目前的局面僅僅是產業發展到了一個階段所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與新挑戰。
這幾種技術現在還很難說誰比誰就一定更好。從目前的性價比來看,晶硅電池更有優勢,所以自然就占據了當前的主要市場。但進一步發展,可能薄膜電池有更大的空間,因為它耗材和耗能都更少,生產流程也更短,成本的下降空間可能也更大,只要在技術和裝備上有更大的突破,很可能會有更大的發展。
因此,到底什么技術在未來更有前途,還是要看技術的創新和技術的發展,以及成本的控制。我認為,這幾種技術既是相互競爭的關系,也是互相補充的關系,在規模化應用的未來它們都應該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各有優勢,也各有不同的應用領地以及發展空間,很難說誰一定要替代誰或者說誰就沒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