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繼才認為,恰恰由于大環境不太好,光伏電站才更需要系統、專業的精細化運維,并以此為投資者創造更多收益。
莫氏三“招” “合格的光伏電站運維,既包括軟件也包括硬件,是一種系統的、專業的系統優化能力,更是一種針對電站日常運行維護方面的系統化的管理能力,表面上是‘運’,實質上是‘維’。” 為此,旻投電力提出了一套邏輯清晰的系統化運維能力的建設路徑。 首先是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和數據分析的科學性。 莫繼才認為,電站運行數據的精準采集和分析運用是整個運維體系中最基礎的一環。而有著德國“血統”的旻投電力,無疑在這方面擁有非常突出的競爭力。 2013年,順風光電收購了德國公司SAG,該公司旗下有一家專門負責光伏電站運行數據采集和分析應用的公司MeteoconTrol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順風光電的孫公司。 據介紹,MeteoconTrol公司特有的風光功率模型及統計學修正算法在發電量預測方面擁有突出的技術優勢,目前在德國已監控了10吉瓦以上的風光電站項目。且作為德國兩家被認可的機構之一,該公司可以給被監控的電站出具評估證書,金融機構可據此發放融資和保險。 旻投電力在成立伊始就著眼系統平臺技術,通過市場商業行為獲得德國MeteoconTrol系統平臺及其商標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使用權,在對其軟件根據中國市場特點漢化和修改的基礎上,旻投電力形成了自身的數據采集和分析運用系統。 目前,旻投電力在南京江寧建立了其中國區電站運行監控中心,主要負責中國及東南亞市場電站的數據采集和分析運用服務,并據此為其后續的現場運維、檢修及日常技術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實現電量預測、故障預判。 莫繼才認為,未來不久,電網公司一定會加強對大型地面電站上網側的電能質量管理,這將進一步要求電站提高光功率預測和負荷預測方面的準確性。 這正是旻投電力的優勢之一。 其次,則是運維的專業能力。 旻投電力認為,監控數據可以告訴你哪里出了問題,也可以預判可能是什么原因,但卻沒法確定地告訴你為什么會出問題。要想找出問題的根源,則需要相當資深的專業技術能力。 針對這一問題,旻投電力利用區域規模優勢加強了兩個專業崗位能力的建設,一是電氣檢修工程師,二是對光伏系統效率深刻理解的工程師,化解了投資者自辦運維小團隊在專業能力方面難以提升的難題。 不過,這種類型的人才,恐怕也只有類似旻投電力這樣的專業第三方運維公司才養得起、留得住。“在我們這樣的專業第三方運維公司里,這樣的人才,在區域范圍內是一種標準配置,他們可以覆蓋區域范圍內的所有光伏電站的定期巡檢和日常維護。” 除此以外,旻投電力的區域公司還配備了專業的現場電站運維人員和軟件技術支持人員。這些技術崗位與上述兩個專業崗位之間相互支撐,形成了一種系統的技術解決能力。 據介紹,旻投電力目前有300多名現場電站運維及檢修人員具有從事電力調度、電站運行及檢修的經驗,另有50余名軟件人員具備遠程智能監控、軟件技術支持的行業經驗。 其次則是系統設備的備品、備件問題。 “很多投資商的習慣性思維,是電站設備出了故障停運后,不是首先搶修恢復發電,而是看設備是不是在質保范圍,如果在質保范圍,就趕緊通知廠家維修,甚至先找EPC承包商,再通過EPC找廠家。這樣一來一回,時間就耽誤了,發電損失也形成了,如果還存在三角債就更不用說了。”據莫繼才介紹,目前行業內這方面的情況還比較嚴重。 但是,對于任何一個光伏電站來說,如果按照滿足其需求的標準來備品、備件,其成本投入顯然不是一個小數目。這或許正是許多電站干脆不做備品、備件的原因之一。 作為第三方運維公司,旻投電力通過增加區域備品中心的集中備貨來滿足整個區域內多個電站的需求,以此大大降低單個電站在備品、備件方面的成本投入。關鍵的是,這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故障電站的換件速度和降低了其發電損失。 通過區域范圍內專業能力的強化和共用備品中心供應能力的建設,旻投電力事實上已經在區域范圍內形成了一種系統的專業運維能力,和一種后進入者短期內難以超越的規模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