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電站跑路條做規模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時。那么,接下來何去何從?
趙永紅認為,一直以來,不少人誤解了市場化和市場化機制,認為讓很多企業自由競爭就是市場化。比如有的工業園區,就會提出來說,協會認識很多企業,能否邀請個二十家企業在園區里招投標,哪家價格低就給誰做。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趙永紅都會認真、耐心地告訴對方,這樣的市場競爭,勢必會導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無序殺價。而項目和市場一旦做壞,同樣屋頂資源通過二次整改再重新進行光伏開發是絕無可能的。 “就像一個中國人在國外做了壞事,外國人不會說這個人不好,他們會說是中國人不好。所以如果光伏應用項目做的不好出了事情,老百姓也不會說這家企業不好,而是說光伏不好,那光伏市場就難以發展了。” 她說,這樣做,整個工業園區的光伏市場肯定亂了。 市場化機制推進行業向前發展,前提是它有一個清晰的邊界。只有邊界清晰了,市場才能更加自由和流動。 “因而,在杭州,政府也好,協會也好,我們就是要把市場教育做好,把機制和邊界定義好,縮短市場從無序到有序的這一必然過程,推動行業規;l展的同時實現良性發展。” “所以,在面向市場的行業科普中,每次協會都會說,最好的行業自律就是客戶懂些光伏門道,知道不是最便宜就是最好,否則,協會再努力再有凝聚力,行業自律工作也必然難以進行!壁w永紅說,比如在城鎮進行居民光伏科普時,我們協會就會鼓勵居民去和鄰居比較每天的光伏發電量。先定市場規則的邊界,引導市場的關注力不僅僅在價格上。 并不是產品用得級別越高就越好,我們在科普中并不限定具體的項目做法,所以也不會設置門檻或者做準入目錄,圍繞市場需求,企業的綜合創新能力是層出不窮的,用已有做法來限制,只會阻礙創新。 市場前端控制這種做法,必然導致企業好像被貼了“終身信得過“的標簽。但事實上,今后具體每個項目的每個產品,難以得到有效地保障。趙永紅認為“準入控制”并不是市場化做法。 市場應當是多元的,而不是二元的,協會支持企業開展差異化協作創新,做“最獨特的自己”。而展現更多可能性給行業,會帶來行業應用中更多的協作創新,也給市場帶來更豐富的組成。 科普是市場教育,因此,首先要讓大家了解光伏發電是怎么回事,然后,了解到市場上不同做法之間的主要區別,以便于大家去針對性地理性選擇。 在科普工作的背后,則是協會與企業之間的一系列努力。 第一步是發現行業的好做法,找到踏實靠譜專業的企業和產品,以數據和專家來背書,指明這些企業和產品的亮點在哪里。其實很多企業自己也說不清楚,到底自己哪里和別的企業不一樣。趙永紅笑著說,不少業主單位說自己接待了十幾個上門來的光伏投資商,感覺他們都差不多的!做行業發展的邊界定義,引導行業關注有怎樣不同的亮點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