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分享我們能源研究所作為政府政策的咨詢部門和行業的服務部門,近期在光伏政策研究方面的一些主要工作和得出的主要結論,也借論壇的機會跟大家做探討。
還有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制度,現在看來,推進的進度相對緩慢一些,但如果能夠推進的話,就可以降低對補貼資金的需求。 今年在光伏發電開始試行引入招標機制。對于分布式光伏,還需要更加強調地方性的經濟激勵機制的作用。 在剛剛頒布的《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光伏發電的電價水平要在2015年的基礎上降50%以上。如果沒有革命性的技術進步,我覺得實現這一目標是有很大難度的,2020年電價水平需要降低到0.45-0.5元/千瓦時,對于 III類地區挑戰很大我覺得,《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來的光伏電價與電網的銷售電價相當這一目標更務實一些。或者說,通過業界的努力,光伏發電成本在2015年基礎上,到2020年降低50%,還是可能實現的。 從即往發展看,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光伏發電成本確實實現了顯著下降,并且光伏發電在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具有了成本競爭力。 從我們做的光伏發電成本研究的結論看,光伏發電成本和電價需求下降潛力大,這是業界公認的,但對于成本的具體預測,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今年10月份我們更新了對電價需求的測算,如果按照固規定的全額保障性收購小時數,考慮到明年可能的產品價格情況,預期,明年三類地區的光伏發電電價需求是在每千瓦時0.61、0.70和0.83元。電價需求測算沒有考慮其他的非技術性相關成本。 分布式光伏電價 再簡單討論分布式光伏發電的電價,尤其是“自發自用、余量上網”模式的電價。近幾年由于煤炭標桿電價和電網銷售電價水平的降低,造成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實際收益減少了差不多5-7分/千瓦時。但從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的征求意見稿來看,“自發自用、余量上網”模式的電價補貼水平下調幅度是比較小的,即未來“自發自用、余量上網”模式的回報率可能是高于“全額上網”的模式,從而可能會影響光伏市場各類型的比例。 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度電補貼政策,建議按照用戶的類型來區分補貼調整額度,因為現在對于一些商業屋頂項目,已經具備不用補貼的條件。但是,民用建筑光伏的補貼需求,可能目前0.42元/千瓦時的度電補貼在某些地區還不夠。所以,下一步我們建議按照用戶類型細分分布式光伏補貼政策。 對于分布式光伏的民用建筑市場,可以采用4s店模式,居民電價較低帶來的經濟性問題需要新的政策來解決。對于一般工商業和大工業建筑的分布式光伏應用市場,商業模式和投融資模式以及保險和信貸政策方面的創新是需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最后,簡單做一下展望。 從資源角度,如果僅僅利用5%的荒漠地帶,我國光伏發電裝機潛力可以達到15億千瓦;我國分布式建筑光伏和其他分布式光伏利用,如利用公路、鐵路、湖面或者是設施農業,裝機潛力也可以達到11萬千瓦。近期,光伏發電可以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增量的主力方向之一,希望在2020到2030年,光伏發電在資源、技術、成本、環境等多個方面具備優勢條件,成為戰略能源之一。 在今年10月底的蘇州國際能源變革論壇上,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發布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展望2016》,設定了既定政策情景和高比例發展情景。在高比例發展情景之下,光伏發電在2030年可以超過10億千瓦,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貢獻量可以超過30%,其中水電、風電和太陽能各占據三分之一的份額。 給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