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分布式光伏市場即將爆發前夜,分布式光伏的“主戰場”——建筑行業,如何理解光伏?分布式光伏推動不力,建筑與光伏的主要矛盾在哪里?解決方案是什么?兩者是否可以和諧共生?
光伏建筑的創新需要兩個行業的相互激發 趙永紅:鄭院長講了關鍵在于需求。那么,我們現在就來聆聽一下客戶的需求,作為設計院,于所長可能更了解業主的需求,所以有請于所長談談看法。 于金輝:前面幾位專家說得都非常有道理。我覺得,光伏建筑的發展現在還是有一些難點,光伏和建筑的結合是一個跨界,而建筑行業已經發展幾百年了,但光伏是新生事物,與建筑的結合,存在著如何從發電單元變成建材的一些標準、規范的問題,還有建筑師的使用習慣等問題。 這些都需要去融合、去創新,從標準、習慣等方面,需要兩個行業有一個相互激發的過程。我覺得這種激發在未來會越來越多。 ![]() 趙永紅:讓建筑師養成使用光伏的習慣。這個思路很清晰,需要我們做很多事。 下面有請徐寧徐總談談看法,您覺得光伏和建筑的融合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 徐寧: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兩個堅持。光伏與建筑的結合,在最初的時候,最困難的實際上是一眼望過去沒有人用這個東西,但現在大家都在談了,應用也多了起來,這就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堅持。 第二個堅持,就是不要等靠要,不要去等別人開拓好了你再跟上,要堅持去開拓。沒有標準,就去編標準;沒有書,就去寫書,我們公司就和高校合作編寫了一本教材。 我覺得,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堅持下來,不讓自己變成烈士,就OK了。 ![]() 建筑師的參與很重要 趙永紅:我這里順便給主辦方做個廣告,我和徐寧總都是《太陽能發電》雜志的專欄作者,每個月都要交作業,大家可以到太陽能發電網上找找我們的文章。剛才徐總講到堅持,其實,我們寫下來、整理出來,不論是書,還是文章,就是一種堅持。 接下來,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從我們自身工作的角度,為了更好地推進光伏和建筑的融合,近期打算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同時也請展望一下2017年的光伏建筑行業。 徐寧:正如剛才所說,沒有標準去編標準,沒有案例去做案例。我們覺得,現在光伏建筑在設計方面還比較弱,所以,接下來我們會在光伏建筑的設計方面加強。 剛才羅總提到的BIM,是一個建筑設計的新平臺,我們在這上面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今后會把技術端和創新端的一些東西融合起來,希望未來能夠到更高的層面做一些嘗試。 徐湘華:我也是一個對光伏很有情結的人,我后面最想做的就三個字——推項目,要利用目前我們自身的優勢,多做一些項目開發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可能地推廣光伏建筑項目。 2017年是個分布式光伏的元年,從我們企業的角度來講,就是要更多地去推廣,更多地去向政府和用戶推廣,然后把項目做好。 羅多:我們要做的跟徐總(徐寧—編注)其實有點類似,我們也是很想做設計這個環節。我們公司打算成立一個建筑設計院,然后在這個設計院里設計的建筑項目,一定要有光伏,沒有光伏的建筑項目,我們就不做。而且我們要影響和要求我們的設計師,要讓他們成為第一批有建筑就必須要上光伏的設計師。這就是我們2017年想要做的事。 趙永紅:我覺得此處應該有掌聲。 鄭毅:我剛才看徐寧總的演講PPT,里面有幾個大字“設計、設計、設計”,給了我很大的刺激。所以,展望2017年,我們要用設計來拉動市場的細化需求,然后由需求來帶動市場良性的供應。 這樣,這個分布式的春天,就不會有倒春寒。 于金輝:我們已經是設計院了,就從培養建筑師使用光伏的這種習慣和能力開始,我們下一年就從培訓建筑師開始。 趙永紅:我也分享一下我的一小步。昨天晚上很高興我們低碳科技館的光伏角獲得了2106年度最佳光電建筑小品大獎。所以,我想明年請一些建筑師去看看那個小屋,然后一起交流,建筑設計師們想聽什么我們就講什么,他們有什么看法我們也學習一下。 我們明年準備搞幾場這樣的交流,把這個小屋充分利用起來,讓更多的建筑師和光伏人去現場碰撞,長期的碰撞下去。 接下來,我們請現場的聽眾提提問題,大家聽到這里,覺得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使得你接下來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