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省光伏裝機達到1100萬千瓦。
第三章 能源發展布局 “十三五”時期,能源發展要緊緊圍繞能源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依據區域分布特征和市場需求,優化發展布局,深入推進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和隴東地區煤電基地建設,加大新能源和傳統能源資源開發力度,增強能源發展的整體協調性和供應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中部地區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統籌協調推進不同區域各具特色的能源開發、運輸和加工利用,形成優勢互補、輸轉通暢的能源發展格局。 一、河西新能源重點開發地區 河西走廊是全省乃至全國風能資源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建設大型新能源基地的條件得天獨厚,且煤炭資源勘探開發也有一定潛力。“十三五”時期,要合理利用區域內風、光資源,重點推動建設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核心的清潔能源示范區。在酒泉已形成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基礎上,繼續拓展風能資源觀測評估的范圍和精度,做好后續風電資源評價和項目儲備。穩妥有序推進武威、金昌、張掖地區光電基地建設。繼續深化完善太陽能熱發電的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在敦煌、金塔等地區啟動一批太陽能熱發電示范工程。加大煤炭資源勘探和開發利用力度,積極承接周邊地區煤炭資源輸入和綜合利用。有序開發利用內陸河流域水能資源,加快推進玉門、肅南抽水蓄能電站前期論證工作。推進建立風、光、水、火及其他能源協同開發、優勢互補的多能互補綜合開發利用模式,探索高效、可靠、清潔的能源開發利用新模式。建成酒泉特高壓直流外送工程,逐步實現與中東部電網直流互聯和大容量、遠距離、高效率電能輸送。圍繞酒泉地區已形成的新能源裝備制造能力,促進新能源裝備制造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聚焦新能源發電關鍵技術,強化產學研用體系建設,形成輻射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的產業集群。增強能源運輸通道功能,加快武威等煤炭集疏運中心建設,增加煤炭資源儲備周轉能力。 二、隴東和東南部傳統能源綜合開發利用地區 這一地區包括隴東平涼、慶陽兩市和東南部天水、隴南兩市,其中隴東地區是鄂爾多斯國家能源戰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平涼、慶陽兩市化石能源資源儲量豐富,是全省煤炭資源賦存量最大的區域,勘探開發利用的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且具備風能資源開發建設的條件,建設煤電基地和能源綜合示范區的條件優越。“十三五”時期,隴東地區要以建設國家大型能源基地為重點,加強煤炭、油氣資源調查和勘查力度,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適度開發煤炭資源,重點做好在建項目建設,加快石油、天然氣、風能資源開發,積極推進隴東電力外送通道工程前期工作,研究布局大型煤電一體化坑口電廠,促進煤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開采;統籌資源輸出與就地轉化,拓展煤電、石油等特色產業鏈,突出石油化工、煤電冶一體化發展,布局建設一批循環經濟型煤電化、石化產業聚集區。圍繞形成向西南地區能源輸送通道,進一步加強省內東部和東南部地區間能源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天水市、隴南市要承接煤炭資源異地轉化利用,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推進形成清潔能源、生物能源和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發展格局。 三、中部和中南部能源消費集中地區 這一地區包括蘭州、白銀、定西中部三市和臨夏、甘南中南部兩州。圍繞蘭白核心經濟區建設,發揮區域內能源消費總量大、大中型水火電配套和調峰電源富集的基礎作用,以建設輸電網和完善配電網為重點,支持“西翼”河西新能源基地和“東翼”隴東大型能源基地的發展,形成西聯新疆、青海,東接寧夏、陜西的大容量主干輸電網架,提升蘭白區域性輸配電樞紐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加快大型煤礦改造升級,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生產集約化水平,穩定煤炭生產規模;加強能源儲備與應急能力建設,提高石油儲備能力,完善調峰儲氣設施;加快煤層氣、煤矸石資源開發利用,全面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結合采煤沉陷區土地治理和黃河上游生態保護,選擇白銀、甘南、臨夏建設條件較穩定、電網接入和消納條件較好的地區建設光伏發電先進技術示范基地,全面實施“光伏領跑者”計劃,通過市場機制擴大先進技術指標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先進設備在新增規模中的應用比例。利用水電、風電、光電開發建設條件,開展多能互補綜合試驗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