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省光伏裝機達到1100萬千瓦。
第四章 重點任務 一、提升能源生產供應能力 (一)穩步推動煤炭開發。 1.按照安全、綠色、集約、高效的原則,加快煤炭清潔開發利用。著力推動實施《隴東能源基地開發總體規劃》,繼續加大找礦投入,到2020年隴東煤炭查明資源量達到1000億噸,形成產能5000萬噸。2017年之前重點開發寧正礦區,適度開發沙井子礦區、靈臺礦區,穩定華亭礦區產能。“十三五”中后期擴大寧正礦區、沙井子礦區、靈臺礦區產能,積極推進寧北礦區、羅川礦區和涇川礦區開發。按照減量置換原則建設大型、特大型現代化礦井和配套的洗選煤廠。對靖遠、窯街等老礦區外圍及深部開展勘查工作,為礦區后續開發提供資源保障,支持企業實施安全設施升級改造工程,支持國有老煤炭企業剝離辦社會功能。 2.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按照《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國發〔2016〕7號)要求,嚴控煤炭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不符合產業政策的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特別是開采范圍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區域重疊的煤礦要依法關閉退出。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政府組織、中央支持、分類處置”的原則,將化解過剩產能與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相結合,加快轉變煤炭產業發展方式,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從2016年開始,3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新增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和產能核增項目,確需建設的項目要按照減量置換原則辦理核準手續;用3—5年時間,淘汰退出落后產能1000萬噸左右。 3.按照園區化、循環化理念,積極推動煤炭分質分級利用,在環保容量和水資源供應允許條件下,有序推進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中低溫干餾、低熱值煤發電、合成氨等項目建設,打造長慶橋等綜合性煤化工產業示范園。 4.統籌建設規范的煤炭專營市場和二級煤炭配送網點,實施煤炭清潔化利用,制定嚴格的民用煤炭質量地方標準,禁止不符合標準劣質散煤的銷售和使用,在省內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推行低收入家庭清潔燃煤補貼制度,推廣先進民用灶具,提高燃燒效率,減少污染排放。建立健全煤炭管理信息系統,加強煤炭供應、儲存、配送等環節環保監管。 ![]() ![]() (二)推進煤電集約高效發展。 堅持市場引導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的原則,合理把控新增煤電建設和投產規模,加快煤電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促進煤電高效、清潔、可持續發展。根據電力外送和區內負荷增長需求,注重把握內用與外送,結合受端市場需求能力和外送通道工程進度,有序推進特高壓配套調峰火電項目建設。結合全省電力供需形勢及各地民生供熱需求,嚴控煤電新增和總量規模,把控核準(在建)煤電機組建設投運時序。到2020年,爭取使全省火電裝機總規模達到2530萬千瓦。全面實施現役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全省單機30萬千瓦以上公用煤電機組、單機10萬千瓦以上自備煤電機組必須安裝高效脫硫、脫硝和除塵設施,到2020年底前,全省所有具備改造條件的現役燃煤電廠實現超低排放,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同時,因廠制宜采用汽輪機通流部分改造、鍋爐煙氣余熱回收利用、電機變頻、供熱改造等成熟適用的節能改造技術,實施綜合性、系統性節能改造,到2020年,全省現役燃煤發電機組改造后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20克/千瓦時,其中現役60萬千瓦及以上空冷機組改造后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15克/千瓦時。結合我省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占比大的電源結構特征,鼓勵現役煤電機組實施調峰靈活性改造,提高系統調峰能力。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排放不達標機組,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以及經整改仍不符合能耗、環保、質量和安全等要求的火電機組,予以關停淘汰。 ![]() (三)促進石油增儲穩產。 穩定玉門油田產量,努力挖潛增效降能耗,提高原油采收率。加大隴東油區勘探開發力度,強化低滲透油氣藏開發的技術改造與應用,拓展新的儲量和產量增長區域,支持采用技術服務、工程承包等方式大力開發低品位資源。提高油田規模高效開發水平,建成千萬噸級大油田。允許地方政府、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多元投資,創新石油上游開發機制,力爭2020年全省原油產量達到1000萬噸左右。繼續支持鎮涇油田擴大產量,統籌協調隴東油區原油的開發利用,集中用于慶陽石化改擴建項目。 (四)大力推動天然氣開發利用。 以隴東地區為重點,加快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步伐,采取抽采結合等方式加大煤層氣勘探開發力度,開展頁巖氣資源調查評價及勘探開發試驗工作。加快天然氣管道沿線縣城天然氣利用工程,力爭到2020年,天然氣產量達到5億立方米。 (五)加快國家石化工業基地和石油儲備基地建設。 結合隴東地區原油產能建設,“十三五”時期啟動實施慶陽石化600萬噸/年煉油升級改造項目。積極爭取將蘭州石化搬遷改造項目納入國家石化產業布局規劃,爭取平衡油氣資源,落實蘭州新區建設條件,推進蘭州石化新區2000萬噸/年原油、200萬噸乙烯及100萬噸芳烴項目的實施,建設西北地區重要的石油煉化基地。緊密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主要面向西部和境外市場,發展石化產品制造業。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商業石油儲備,建立完善戰略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的能源儲備體系,打造國家重要的石油儲備基地。 (六)穩步推進核燃料儲備生產基地建設。 依托已有的核工業基礎、技術人才優勢和核燃料循環體系,加大省內鈾資源勘查開發力度,加快四○四廠鈾轉化和五○四廠鈾濃縮后續工程建設。 (七)加大農村沼氣開發利用。 立足農村村落布局、農民需求以及養殖產業發展情況,結合各地城鎮化、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推進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建設;以提純壓縮替代車用燃料、發電等高質利用為目標,開展大型沼氣生產廠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省沼氣生物燃氣年生產能力達到1.4億立方米左右,努力為實現城鄉生活燃氣供給均等化提供保障。 二、持續優化能源結構 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天然氣等清潔能源,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堅持外送與就地消納并重,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除民生熱電和電力外送調峰火電外,不核準新建純凝燃煤機組,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資源開發有序、企業投資有收益、電源出力有空間的發展局面。依托風光電項目開發,積極推進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建設區域性風光電設備質量檢測中心。開展不同類型的電池儲能試驗示范工作,減少新能源出力波動、提高儲能經濟性。充分發揮西北電網內各省水電、火電資源配置優勢和風光電發電的錯時特性,提高調峰調頻效率,集中解決新能源出力水平低的問題,推行輔助服務補償,實現新能源高質量發展,電源與電網間、不同電源間協調發展。 (一)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 1.科學發展風電。加大全省風能資源詳查力度,組織開展風電場資源評估和規劃編制工作。堅持集中開發與分散開發并重,建立適應風電發展的電力調度和運行機制,提高風資源利用效率,強化風電出力預測獎懲機制。根據消納情況和國家政策,適時啟動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二期電場項目;在落實消納市場的基礎上,規劃論證河西地區其他風電基地;在風能資源豐富、距離負荷中心近、電網結構相對較強的白銀、慶陽及甘肅礦區等地,推進風電規模化開發建設。積極推動定西、天水等地分散式風電場建設。結合風能資源配置,引進能源密集型產業和風電設備制造項目,完善風電設備制造產業鏈;在距離風電場較近的城鎮,探索建設風光儲聯合示范工程,拓展風電就地消納的途徑。到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1400萬千瓦。 ![]() 2.有序發展太陽能發電。依托河西及中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利用既有輸變電設施就近發展光伏發電、就近接入消納的同時,擴大太陽能集中開發利用規模,協調光電場布局與電力送出通道規劃與建設時序,有序推進敦煌、嘉峪關、高臺等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增強風電和光電出力時段的互補性,適當平衡風力發電的間歇性。在河西走廊西端敦煌、金塔等光熱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展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工程,建設光熱發電基地,加強光熱發電在城市供暖等方面的系統化應用。深入實施光伏進萬家工程,利用工廠企業、物流中心、學校、醫院、車站及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屋頂可利用面積,開展不同類型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增強分布式光伏發展利用的規范和有序性。因地制宜推進光伏扶貧工程,積極探索光伏扶貧模式,不斷增加貧困戶收入。通過競爭方式配置資源,不斷引入光伏發電先進技術與設備制造項目,提高光伏產業整體競爭力。全面推進敦煌、武威、金昌等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創建新能源使用比例高、電源建設與電網調度協調發展、各具特色的示范模式,促進區域內煤電使用比例大幅下降,實現新能源智能調度、友好接入。到2020年,全省光伏裝機達到1100萬千瓦。 ![]() 3.穩步有序推進水電開發。深入論證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功能定位、庫區淹沒、移民和征地損失、社會穩定性影響、生態影響等問題,堅持推進多級(四級)低壩開發方案。堅持生態優先,在進一步研究論證玉門、肅南抽水蓄能電站可行性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前期工作,及時啟動建設。加強水電資源開發的規劃管理和環境影響評價,嚴格控制小水電開發,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生態功能區內禁止新建水電項目,嚴格水電建設程序管理和運行監督,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減少對庫區周邊建筑物危害;確保生態流量的下泄,保護河道生態環境。到2020年,力爭水電裝機達到950萬千瓦左右。專欄8“十三五”時期開展前期工作或推動開工的水電項目黃河黑山峽河段紅山峽水電站項目、黃河黑山峽河段五佛水電站項目、黃河黑山峽河段小觀音水電站項目、玉門昌馬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肅南大孤山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張掖盤道山抽水蓄能電站項目。 ![]() 4.積極發展地熱能和生物質能。加快推進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在天水市和定西市等一些有資源優勢的地區,創建一批以地熱供暖為主的示范基地、示范小區;建立健全地熱能開發利用產業體系,為地熱能開發利用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科學開發、引進、種植與甘肅氣候環境條件相適宜的能源作物,適度發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質直燃發電。積極推進莊浪、玉門、迭部等綠色能源示范縣(市)、鄉鎮建設,力爭通渭、清水等縣區列入國家綠色能源示范縣,全面提升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二)擴大天然氣供應覆蓋范圍。 拓展天然氣管網覆蓋范圍。依托西氣東輸等國家天然氣主干線過境甘肅的優勢,加快省內天然氣管道建設,進一步擴大管輸天然氣覆蓋范圍,推進天然氣儲氣設施建設,提高儲氣規模和應急調峰能力,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及營運。力爭到2020年,全省天然氣管網長度達8000公里以上,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到5%。 穩步推進天然氣汽車發展。結合城市發展、新農村建設、道路網絡和天然氣發展規劃布局,合理規劃全省天然氣加氣站布局,加快建設。以城市出租車、公交車為重點,積極有序發展城際客車和重型卡車等液化天然氣汽車和壓縮天然氣汽車,穩妥發展天然氣家庭轎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