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北省“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的通知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省政府有關部門: 《河北省“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9月13日河北省“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 為貫徹落實
3.打造智能高效的能源系統。 增強需求側響應能力。大力推廣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網等新型用能方式。實施“能效電廠”“能效儲氣庫”建設工程,推行峰谷電價、可中斷電價等價格制度,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機制,鼓勵終端用戶主動參與調峰、錯峰。 推動供用能終端集成優化。以滿足多樣化用能需求為導向,統籌建設電力、熱力、燃氣、供冷等設施,推動能源生產耦合、互補利用。在新建城鎮、工業園區、居民住宅區、大型公用設施、商務區等新增用能區域,推廣實施終端集成能源工程。在既有工業園區等用能區域,積極推進余熱、余壓、余能等綜合利用。 積極發展“互聯網+”智慧能源。推進互聯網、信息技術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實施能源生產和利用設施智能化改造,構筑產、儲、輸、用協調互動以及空間區域互聯互濟的智慧能源體系。加快發展智能電網,提高電網與發電側、需求側交互響應能力。推進煤、油、氣等生產端智能化建設,實施輸配設施、用能設施、計量設施、信息系統等數字化改造,推動智能樓宇、工廠、小區等能源微網、局域網建設。統籌能源與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能源產、儲、輸、用互聯基礎。 (六)建設優質高效服務體系,推進能源惠民共享。 1.大力發展集中供熱。在縣以上城區及重點鎮等熱負荷集中區,優先發展集中供熱。發展熱電聯產。加快邢臺、廊坊等熱電聯產項目建設,確保2018年供暖季前全部投產。對現役純凝燃煤發電機組實施供熱改造,力爭2020年具備條件機組全部實現熱電聯產。實施熱電聯產機組供熱挖潛改造,完善配套熱網建設,擴大供熱能力。以統籌多種集中供熱方式為前提,按照熱負荷落實、燃煤等量替代、清潔高效利用原則建設一批燃煤背壓熱電機組。熱電聯產供熱能力達6億平方米。加快余熱供暖。緊密結合循環利用工程,充分利用工業企業余熱資源,建設一批余熱集中供熱設施。推廣余熱供熱先進模式,建設一批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余熱供暖面積達到2.5億平方米以上。科學開發地熱。加強地熱資源勘探,制訂科學合理利用規劃,保障地熱供暖有序發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廣先進經驗,探索建立集供暖、制冷、種養殖、溫泉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地熱開發模式。推動有條件的城鎮地區優先發展地熱集中供暖,“十三五”期間全省地熱供暖面積新增1.3億平方米。發展新型熱源。適度建設大型燃氣熱電、燃氣鍋爐等集中供熱工程,示范推廣電蓄熱鍋爐、空氣源熱泵等集中供熱設施。依托大型公用建筑、商業設施、開發區、居民區等,建設一批樓宇式或區域分布式燃氣供熱工程。合理布局生物質熱電聯產,支持發展醇基燃料等生物質供熱鍋爐。加快核小堆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國家首個示范項目落地我省。 ![]() 2.加快推進農村清潔取暖。因地制宜實施集中供熱、氣代煤、電代煤、可再生能源“四個替代”,到2020年全省農村清潔取暖率達到70%以上。推動城區集中供熱熱源向周邊村鎮延伸覆蓋,推進有條件的村鎮實施集中供熱工程。以平原區域農村為重點,按照“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的原則,在落實氣源的前提下有規劃的推進氣代煤、電代煤,到2020年完成600萬戶。支持利用地熱能、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打造多模式試點示范工程,構筑多元化清潔取暖格局。突出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畜禽糞便等能源化利用,發展生物質、垃圾發電,建設沼氣工程和戶用沼氣設施,發展秸稈成型燃料、纖維素乙醇等液體燃料。努力推進農村清潔取暖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3.完善城鄉用能設施。 改造提升城鄉配電網。持續推進農網改造升級工程,補齊農網發展短板,解決農村配電網“卡脖子”“低電壓”問題,實現城鄉供電服務均等化,到2017年底前完成中心村電網改造升級和農村機井通電工程,到2020年全面建成現代化農村電網。制定實施城市配電網改造行動計劃,推進高可靠性城鎮配電網示范區建設,建設智能、高效、可靠、綠色的現代化配電網絡設施和服務體系,全面提升供電能力、改善供電質量。 完善城鄉居民用氣設施。改造完善城鎮配氣管網,擴大覆蓋范圍,到2020年管道天然氣覆蓋率達95%以上。在管網難以覆蓋區域,積極推進液化天然氣(LNG)、壓縮天然氣(CNG)、液化石油氣(LPG)直供,優先保障民生用氣。結合氣代煤工程,建設和完善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 完善城鎮綜合用能管網。結合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鼓勵能源管網與通信、供水等管網統一規劃建設,支持城市供熱、供氣管網向周邊有條件的村鎮區域延伸。 4.實施光伏扶貧工程。結合優化光伏發電布局,以45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人口為重點,以縣為單元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選擇扶貧模式,分階段推進光伏扶貧工程建設。著力加快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建設,自2017年開始爭取利用2年左右時間,原則上在具備條件的貧困村每村建設一個100-500千瓦的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貧困群眾脫貧。 三、保障措施 (一)增強規劃指導作用。按照國家要求,分解落實約束性發展指標,強化考核,確保規劃有效實施,發揮規劃投資指導作用。強化規劃與產業政策、標準體系、運行監管的配合,發揮好規劃對行業發展規范、引領作用。完善規劃實施跟蹤評價和定期評估制度,結合實施中重大問題適時調整規劃內容。 (二)完善標準體系規范。強化工業、建筑、交通等主要耗能行業節能和排放標準,實施區域化特別排放限值,規范能源消費。嚴格執行煤電機組節能環保改造標準。完善并嚴格落實商品煤、成品油等能源產品質量標準,保障供給質量。加強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體系、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燃料電池等重點新興領域標準建設。進一步加強標準質量監督管理。 (三)強化財稅政策引導。用足用好國家支持能源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在煤礦安全生產、新能源開發利用、集成互補、互聯網+智慧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積極爭取國家建設規模、示范項目和財政稅收支持。在散煤治理、背壓機組、清潔高效利用等領域,落實財稅、價格等方面支持政策。在結構優化、方式轉變、技術創新等重大項目上,在財政、土地等方面予以適當政策傾斜。 (四)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健全監管組織和法規政策體系,明確監管范圍,完善監管規則,創新監管方式,規范監管行為。建立健全監督考核機制,嚴格落實總量控制、煤炭減量替代等政策。制定完善負面清單,建立健全能源市場準入制度。加強投資監管,規范能源生產供應、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強對壟斷環節、壟斷行為的監管,推動開發利用、生產運營市場化。建立能源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和完善能源信用體系。 (五)創新融資體制機制。拓寬融資渠道,鼓勵企業通過發行債券、上市、融資租賃等形式獲得運營資金。推進能源資產證券化,有效盤活存量資產,為存量結構優化提供資金保障。加強金融機構合作,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能源項目和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創新財政投資,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增強對社會資本的引導、帶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