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福建電力輔助服務(調峰)交易系統正式運行。3月1日,山東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正式啟動。4月1日,甘肅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正式開市。5月4日,寧夏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正式啟動試運行。……東北區域于去年1月1日即已啟動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甚至早在2014年10月1日就已啟動調峰市場。去年,廣東、江蘇、山西、新疆等
2017年11月,《完善電力輔助服務補償(市場)機制工作方案》出臺,要求“以完善電力輔助服務補償(市場)機制為核心,全面推進電力輔助服務補償(市場)工作”,并“鼓勵采用競爭方式確定電力輔助服務承擔機組”。 同年發布的《關于開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也指出:“加快探索建立電力現貨交易機制,改變計劃調度方式,發現電力商品價格,形成市場化的電力電量平衡機制……”這里的“市場化電力電量平衡機制”應該就包括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化交易機制,建設電力輔助服務市場也應該是建設電力現貨市場的題中應有之義。 2018年,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快速起步,絕大多數省份均已修訂完善了“兩個細則”,制定了相關建設方案和運營規則,且先后有多個省份正式啟動了電力輔助服務市場,還有不少省份進入輔助服務市場模擬運行和試運行階段。至此,我國開始向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化建設階段大踏步邁進。 市場主體從發電側擴展到用電側 除了電力輔助服務補償方式的演進變化之外,我國電力輔助服務補償機制范疇也經歷了一個從發電側單方到發用電側雙方以及獨立第三方的擴圍過程。 全國各類機組電力輔助服務補償分攤費用(2017年四季度) 我們都知道,開展電力輔助服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維護電力系統供需平衡,保持系統電壓、頻率穩定在一個合理區間,維護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眾所周知,電網峰谷的存在主要是由供求關系的不均衡引起的。過去在化石能源發電和水電時代,發電側出力相對穩定且容易控制,是需求側的不確定性才導致了供求關系的失衡,進而導致了電網峰谷的存在。在現代電網中,風電、光伏等清潔可再生能源大量接入,其出力的隨機性和波動性,則在發電端也加劇了供求關系的不確定性。這樣一來,供求兩端“合力”導致了供求關系的更加不平衡、峰谷差越拉越大。 “我們的電網為電力平衡付出了將近1/3的成本。”在中國電力改革發展30人論壇前不久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清華大學教授夏清道出了維護電力系統平衡的艱難。而要平抑這種不平衡,再單靠并網發電廠來提供輔助服務已經遠遠不能解決問題了。 因此,繼2015年出臺的9號文提出“建立電力用戶參與的輔助服務分擔共享機制”之后,2017年印發的《完善電力輔助服務補償(市場)機制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2018年~2019年探索建立電力中長期交易涉及的電力用戶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分擔共享機制。該《方案》同時指出,“按需擴大電力輔助服務提供主體。鼓勵儲能設備、需求側資源參與提供電力輔助服務,允許第三方參與提供電力輔助服務”。至此,用戶甚至獨立第三方被明確納入電力輔助服務補償機制范疇。此后,用戶可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的條款,被各地方案和規則紛紛納入其中,用戶成為真正的輔助服務市場主體。 全國電力輔助服務補償費用來源(2017年四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