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勇編者按:作者鄭勇先生從事光伏行業多年,其萬字雄文《從綠電經濟時代的大視角,論我國光伏經濟的未來走向》,對光伏產業發展有著獨到解讀,本網授權刊載該文,為便于閱讀,特分拆為三篇文章連續刊發。關鍵詞:光伏經濟、移動新能源產業、綠電經濟相比石化能源,作為清潔能源的光伏發電在現有能源體系中的市場競爭力明顯偏弱,其可持續
生產與需求逆向分布,影響光伏經濟價值最大化 我國能源出力、負荷特點與現行大電網耦合性太弱,光伏能源的出現讓能源生產與需求逆向分布的矛盾更尖銳。現行光伏經濟的商業模式與國情呈負相關關系,光伏出力中心與能耗負荷中心在時空上的雙重背離,加劇了能源供求的結構性失衡,容易導致發電、輸配、用電、監管等利益攸關各方的不滿。 時間上的背離,導致光伏價值最優部分發電量難以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 光伏出力集中在白天11-14點之間,這個時間段發電量多、發電質量好。但現行電價體制下,該時間段屬于大工業用電的平價時段(0.64元/度,以江蘇省為例),相對于尖峰時段的1.07元/度,平時段電價偏低,度電的經濟性并不強;加上這個時間點又屬于午休時間,工業耗能需求量相對較小,光伏發電的瞬時消納較弱。結果就是在價格和消納方面,光伏發電沒法實現價值最大化。 ![]() ![]() 備注:1.紅線為江蘇省大工業用電峰平谷時段價格及時間端; 2.藍線為光伏發電分時間段出力比值 空間上的背離,遠距離運輸受制于電網體制,發、供、用難以實時瞬時平衡,光伏發電的供求平衡的價值最大化難以實現。 光伏發電主要裝機在三北區域,而我國能耗負荷中心卻集中于華東、華中、華南區域。為了消納光伏能源,不得不逐年擴大光伏電力在“西電東送”和“北電南供”中的比例,這破壞了區域利益的穩定與平衡,加劇了條條與塊塊之間的矛盾。 電力經濟的最佳閉環是發、供、用實時平衡,度電發出后,及時傳送,瞬時消納掉。光伏發電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的特征,容易出現發、供、用的結構性錯位;加上不具備常規電源性能,電網短路容量大幅下降,系統動態調節能力嚴重不足,這都加劇了全網電力生產與瞬時消納的失衡。(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