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軍杰來源|太陽能發電網(轉載須授權)臨近歲末,又到了許多業內朋友開始四處打探明年政策動向的時間。這幾乎已成了中國光伏企業年底時的一項固定工作,也讓各消息靈通人士有了大顯神通的機會。所打聽的問題其實變化不大,不外乎就是標桿電價會不會降、可能降多少、年度裝機規模多少、領跑者等各細分項目的具體指標多少等等。面對一個由并不確定的規模
有業內朋友解釋,原因在于市場對政策的理解存在分歧,有人認為無補貼項目可以隨便做,也有人認為不能隨便搞,同樣要受國家年度規模指標的限制。 而與此同時,由于來年的年度規模指標尚未公布,全國的分布式總體指標是多少、如何分解到各地、到了各地又如何分配等,企業都無從解惑而一頭霧水,自然要到處打聽。 一位此前曾深受地方“先建先得”政策之苦的開發商的做法,可能很具有一定的市場代表性。 “誰知道明年的分布式指標各地會如何分配呢,我先去排隊至少有一些優勢吧,如果等到指標分配辦法出來了,恐怕就來不及了。” 在這種考慮下,許多項目開發商都是“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先按無補貼項目條件去開發項目,然后到地方主管部門去排隊等候明年的補貼項目指標。 于是,一種新型的“等補貼”光伏項目由此誕生。 在這類“等補貼”項目的開發商看來,公司要生存和發展,就得去做項目,如果排隊能拿到有補貼的指標,當然皆大歡喜,如果拿不到,就只好當無補貼項目做了。 而相對于能否拿到有補貼的項目指標,他們更擔心的是,即使按無補貼條件開發的項目,如果也進不了年度規模指標而無法并網,那才是最糟糕的。 在某種程度上說,“531”之后的中國光伏市場,進入了一個政策的空窗期,或曰信號混亂期。 一方面,自“531”文件后,官方并未有進一步的對行業的明確政策出臺。但另一方面,市場各方對于未來政策發展方向的期望式解讀卻又漫天飛舞,不僅導致了市場認知混亂,甚至也令政策制定者動輒得咎。 客觀地說,無論是對行業情況的全面梳理,還是政策調整涉及眾多部門的溝通與協調,都需要時間,因此政策空窗期有其現實的合理性,業內應該予以理解。 但也不可否認的是,光伏如今已是一個萬億級產業,就業人群影響面日益廣泛,且涉及到未來清潔發展大局,產業政策信號如果長期模糊,對行業的傷害,恐怕就將不是表面上幾千億市值增發那么簡單。 正如有金融人士認為,“531”震蕩受傷最深的,其實是金融和社會資本對于整個光伏行業的信心。 那類認為“行業成功扛住了531政策震蕩,全行業抗風險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的看法,明顯忽略了近期國際市場需求對于內需市場震蕩的強力支撐。如果,當下的國際市場與2012年時一般呢? 一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顯然不能依賴充滿僥幸的管理思維。 在宏觀層面,“531”驟然調整有其合理性與必然性,但其中值得總結的問題也確實不少。這其實是一次系統反思此前政策和管理思維的極好機會,特別是要分析政策調整與市場預期之間一再出現錯位的深層次原因。 實際上,市場參與各方需要的是一種更具確定性的未來發展預期,而非各種似是而非的內幕消息。正如那些以自發自用模式為主的無補貼項目開發商,他們其實非常明白補貼退出是遲早的事,因此更關心的是保障客戶長久用電以及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等長效政策。 但恰恰正是此類能夠給予市場穩定預期的長效政策,卻遲遲未見下文,也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后“531”時代的中國光伏市場,很可能面臨著一個要么高質量發展沖刺平價、要么淪落為“傳統行業”的十字路口,究竟如何發展,顯然還需要政策制定者多費思量、多予關注。(吳軍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