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我們倡導“新基建”,從學術討論走向社會共識和國家戰略,并成為市場重大機會。提出“中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危機漸近,全面放開生育刻不容緩”,推動社會認識深化。房地產市場運行符合“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框架。保持客觀、理性、專業、建設性的態度,做有溫度、有情懷、有格調的研究
四、2021年三大風險點 1、不要對拜登上臺后的中美關系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美國兩黨已達成對華強硬共識 1979年中美建交至今,中美關系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合作共贏(1979-2000年)、競爭合作(2000-2008年)、戰略遏制(2008年至今);反映兩黨對華態度,從對華友好的共識到分歧,再到形成遏制中國的共識。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中美產業分工從互補走向競爭以及中美在價值觀、意識形態、國家治理上的差異愈發凸顯,美國政界對中國的看法發生重大轉變,鷹派言論不斷抬頭,部分美方人士認為中國是政治上的威權主義、經濟上的國家資本主義、貿易上的重商主義、國際關系上的新擴張主義,是對美國領導的西方世界的全面挑戰。 近年美國兩黨議員在對華問題上態度趨于統一,涉華法案和政策多由跨黨派議員聯合發起、并大多獲全票通過。2020年7月公布的民主黨綱領強調,“民主黨將與盟國一道,發動世界上超過一半的經濟體對抗中國,并盡可能從最強有力的位置進行談判。”此外,即便長期以來作為對華溫和派代表的拜登,自此次總統競選以來對華態度也逐漸強硬。 2、謹防觸發重大金融風險 以永煤違約為代表的信用債風險集中爆發并非偶然。打破剛兌可以,但絕不能惡意逃廢債。一些僵尸企業,債務風險已經難以掩蓋:近幾年經濟環境不好;2016年以來金融去杠桿;2020年疫情;2020年5月以來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流動邊際收緊。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影子銀行、僵尸企業等金融風險防控仍任重道遠。城投平臺、影子銀行、僵尸企業、地產仍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的幾大“灰犀牛”。在內部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仍強的背景下,金融體系內部風險仍在持續累積。 建議:貨幣政策不宜過快收緊,謹防觸發重大風險;金融監管政策與流動性管理工具相互配合,房地產宏觀審慎管理制度、資管新規、MPA考核是三大抓手;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維護金融安全。 3、疫情形勢仍存在反復風險 海外疫情形勢仍然嚴峻,全球當日新增病例近70萬,尚未出現拐點;其中,美國日新增近20萬,印度、俄羅斯、巴西3萬左右,意大利、英國、德國和法國超1萬。 中、美、德、俄等經濟體研發的疫苗陸續將在2020年底上市,預計可以覆蓋部分發達經濟體。但疫苗生產、儲存、運輸等流程要求較高,新興經濟體明年接種或不及預期。且考慮到人們接種意愿不統一,新冠病毒傳播性極強等因素,不要奢望疫情在短期內徹底結束。據官方消息,2020年底中國國藥、BioNTech/輝瑞、莫德納、牛津/阿斯利康可以上市投產,產量可達10億劑、13億劑、5-10億劑和30億劑,但BioNTech/輝瑞和牛津/阿斯利康實際產量遠低于計劃產量,不確定性仍大。 五、中長期三大挑戰 1、中美貿易摩擦的本質是在位霸權國家遏制新興大國崛起,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 在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爆發初期,我們鮮明地提出三大判斷,與市場流行觀點不同但被后續形勢演化所不斷驗證:“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這是打著貿易保護主義旗號的遏制”,“我方最好的應對是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冷靜和戰略定力”。 美國真正的問題不是中國,而是自己,如何解決民粹主義、過度消費模式、貧富差距太大、特里芬難題等。20世紀80年代美國成功遏制日本崛起、維持經濟霸權的主要原因,不是美日貿易戰本身,而是里根供給側改革和沃爾克遏制通脹的成功。 中國真正的問題也不是美國,而是自己,是如何建設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貿易戰本質上是改革戰。 2、中國少子老齡化問題嚴峻,人口危機漸行漸近。 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2022年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消失。繼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下降200萬后,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12.6%,總人口突破14億。 從長期趨勢看,由于生育堆積效應逐漸消失、育齡婦女規模持續下滑,當前出生人口仍處于快速下滑期,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不到1100萬,生育意愿大幅降低,出生人口大幅減少。 老齡化提高消費降低儲蓄和投資,導致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已于2010年見頂,2010-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已從10.6%降至6.1%,即將進入“5時代”。 ![]() 3、亟待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建立高質量發展機制 當前地方惰政、企業成本上升、中小企業融資難貴等問題突出,當務之急是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一是建立高質量發展考核激勵地方政府,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提高質量和效率、減少行政干預;二是帶動企業家積極性,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改善中小創新型企業融資。健全和完善市場機制,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事業都是人干的,中國過去四十年的成功主要是市場化改革、全球化開放、地方區域競爭和民營經濟活力迸發,現在要給地方官員新的激勵機制,給民營企業家吃定心丸,這都涉及重大理論創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