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我們倡導“新基建”,從學術討論走向社會共識和國家戰略,并成為市場重大機會。提出“中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危機漸近,全面放開生育刻不容緩”,推動社會認識深化。房地產市場運行符合“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框架。保持客觀、理性、專業、建設性的態度,做有溫度、有情懷、有格調的研究
六、七大建議:新周期、新基建、新戰略 1、大力推進“新基建”,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新基建”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兼具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重大作用,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我們率先倡導“新基建”,引發社會各界大討論,最終從學術討論走向國家戰略。 新基建包括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科技領域的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的基礎設施,以及營商環境、服務業開放、多層次資本市場等制度領域的基礎設施,這些領域發展空間巨大,增長迅速,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對上下游行業帶動性強,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將起到擔大任、挑大梁的重要角色。 2、加快推進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主導的新型城市化。 從國內外經驗看,城市群都市圈化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科學規律,尤其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和產業的區域集聚效應將更明顯。城市群都市圈更具生產效率,更節約土地、能源等,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是中國當前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我們長期旗幟鮮明倡導“城市群都市圈”的新型城市化,尊重人口遷移聚集的基本規律和趨勢。 我們建議:1)尊重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地區集聚的客觀規律,加快貫徹落實城市群都市圈戰略;2)以常住人口增量為主要標準供給城鎮用地,地隨人走,推行新人地掛鉤;3)優化城鎮用地在地區和城市之間的配置,推進市場化的跨省換地和利益分享機制4)促進人口、土地、技術等要素自由充分流動,調動各區域積極性;5)推動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 3、盡快全面放開并鼓勵生育 人口因素變化緩慢但勢大力沉,事關國家興衰和民眾福祉,中國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已日趨嚴峻,若不抓緊調整將嚴重影響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我們長期呼吁,盡快全面放開并鼓勵生育,積極應對人口少子化老齡化。 建議全面放開并鼓勵生育,考慮到當前各界對是否全面放開生育并鼓勵生育爭議較大,建議在“十四五”時期可從盡快放開三孩開始逐步推進并觀察效果。 4、打通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的“雙循環” 資本市場在促進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是構建“雙循環”的關鍵抓手。在資產端,資本市場精準匹配企業在各個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助力國內產業鏈做大做強。在資金端,資本市場匹配不同種類資金風險偏好,實現社會財富的滾動增值。 建議:1)資產端,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導向,強化信息披露,提升上市公司質量。2)市場端,穩步推動全市場注冊制改革,完善轉板機制,推動公司法、證券法、刑法等法制配套,整治資本市場亂象。3)資金端,鼓勵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穩步推進對外資開放,引導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產業蓬勃發展,營造良好創新氛圍。 5、大規模減稅降費 從碎片化、特惠式減稅轉向一攬子、普惠式減稅,全面降低企業所得稅、制造業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企業和居民的獲得感。同時,通過簡政放權和機構改革,壓縮冗余人員及支出,調動企業和居民的積極性。 6、以中美貿易摩擦為契機,大力推進對內對外開放 中美貿易摩擦折射出中國在改革開放領域仍有很多功課要做,從這個意義上,此次中美貿易摩擦未必是壞事,中國可以轉危為機,化壓力為動力。坦率講,在降低關稅、放開投資限制、內部審查、打破國企壟斷、更大力度地推動改革開放、建立更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等方面我們有很多的功課要去做,這是我們客觀要承認的。 中國應保持歷史的大局觀和清醒的戰略定力,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建設高水平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建設自由平等、以人為本的公民社會,我們的世界觀和意識形態自然會得到世界的認同,歷史和人民最終會給出最公平的答案。 建議:1)全面放開汽車、金融、石油、電力等行業管制,同時升級監管體制,加大對內對外開放,競爭中性,調動企業家積極性。2)降低關稅、放開行業投資限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推動建立基于“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的中美自貿區,調動外資積極性。 7、確立新的長期立國戰略——新戰略 中國當前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新的立國戰略(“新戰略”),即在看清未來幾十年世界政治經濟形勢趨勢的基礎上,爭取一種對我長遠有利的策略,類似1978年后中國的韜光養晦,二戰前英國的大陸均勢,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前的孤立主義。當前中國正處于戰略迷茫期和轉型期,“新戰略”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根本,是站在全球角度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的關鍵。 從戰略的層面,當前亟需研究:1、歷史上大國興衰的一般規律,新興大國崛起對世界政經格局的影響;2、中國成為新興經濟大國尤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進一步崛起可能面臨的機遇與挑戰;3、中國從經濟大國邁向綜合性大國的新戰略選擇及其前景,如何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承擔相應的全球責任。 中國最大的外交關系是中美關系。中美關系的本質是新興崛起大國與在位霸權國家的關系模式問題:韜晦孤立、競爭對抗還是合作追隨?從過去幾百年新興大國崛起的歷史來看,當前所面臨的貿易戰、經濟戰、資源戰、金融戰等都是無法避免、必須面對的,需要卓越偉大的領導人、凝聚人心的夢想愿景、高超的戰略智慧、縱橫捭闔的外交布局、堅決靈活的執行力以及全方位的人才。 ![]() (本文作者介紹: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分析師。)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華炎雪、夏磊、熊柴、梁穎、王孟嫫、李曉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