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于臺灣地區布置的軍事行動成為焦點。受此影響,臺灣地區的天然氣和電力供應情況備受關注。據了解,臺灣能源匱乏,進口能源依賴度超過95%,大部分的天然氣需要從中東地區進口,而發電主要是依靠火電、水電、核電以及別的發電方式,如果煤炭、石油、天然氣的供應受阻,將對臺灣的電力供應造成影響。過去幾年間,臺灣經
考慮到優先推動小型風力發電的利基市場,臺灣小型風力機產業發展以島內分散式能源布建功能為發展方向,2020年臺灣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全球第二,每年創造至少新臺幣150億元產值為目標,并于2020年達30兆瓦、2025年達100兆瓦島內小型風力機裝置量。 ![]() 臺灣2026年~2035年海上風電規劃 臺灣海上風電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招標在2018年舉行,7家開發/投資商獲得了總規模為5.5GW的項目,執行期為2019年~2025年。第三階段的10GW的開發容量將分為兩部分實施,即2026年~2030年5GW,2031年~2035年5GW,兩個階段分別招標。 產業鏈本土化將是第三階段首次競標的基本原則。根據要求,競標企業必須承諾其對臺灣地區海上風電產業鏈的促進作用,并著重強調了海上升壓站、風機葉片、齒輪箱等核心環節。 儲能產業 中國臺灣計劃到2025年實現27GW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到2030年達到45GW,當地企業認為,為了有效地整合和使用這些可再生能源,2025年需要部署超過5GW的儲能,到2030年則至少需要9GW的儲能。 在全球大力推進新能源發展的大方向下,臺灣當地也奉行積極的政策態度,從業者對相關新能源產業的未來發展抱有極大信心,維持著正面而積極的趨勢,未來發展前景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