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究竟有多熱?8月21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第十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本月以來,重慶、四川、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陜西等地近200個國家觀測站氣溫超過40℃。截至20日,全國共有65個國家站氣溫突破歷史極值。與高溫熱浪交織的,還有干旱天氣。8月18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首個氣象干旱黃色預警,
不過,在停限電措施之后,一些企業也在積極應對。一家大型企業有關人士介紹,他們是大型生產線,只能全部停產,有一些企業生產線還是可以依靠自有發電設備維持一部分生產。另外一些企業也采取調整生產排程來應對。 根據氣象預測,至8月25日左右,川渝地區的氣溫會出現一個轉折。因此,工商企業都在期待天氣降溫緩解用電壓力,恢復生產經營。 8月20日,在四川能源保供第二次新聞通氣會上,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董事長譚洪恩表示,近期全社會的節電行動取得了一定成效,當前實際已到的電力負荷由最高峰的5910萬千瓦降至4700多萬千瓦。 電力“大考”激發市場調節 近期的高溫旱情,加劇了電力供需的短期性和局部性矛盾。 入夏以來,國家電網5個區域電網和19個省級電網負荷屢創新高。為做好迎峰度夏工作,越來越多的省市結合電網運行和負荷特點,鼓勵削峰填谷、負荷聚合商等參與“需求響應”。 “需求響應”是電力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從需求側解決電力供需平衡的新手段。不同于有序用電,需求響應是電力用戶對電價或激勵信號作出的主動響應,主要表現為用戶臨時性改變用電行為,即根據電價高低或激勵大小,臨時性調節電力負荷。 對于多個省份發文完善電力市場需求側響應機制細則,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利對第一財經表示,作為啟動有序用電前的“緩沖地帶”,需求響應機制能夠有效降低因“電力緊缺”而付出的社會綜合成本。既能節約投資,又可保障電網安全。 而在各地,電力市場需求側響應的實效已經逐步顯現。據《長江日報》8月中旬報道,在剛剛過去的一周里,武漢市內共有2128家企業響應節約用電、讓電于民的號召,在4次“需求響應”行動里共壓減219萬余千瓦負荷給居民用電,為群眾在用電高峰里的穩定用電提供重要支援。 除了“需求響應”,近期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同樣一片火熱。 8月21日,南方(以廣東起步)電力現貨市場結算試運行日報顯示,發電側日前加權平均電價(含核電)約為0.58元/千瓦時。而在當周,該市場發電側日前加權平均電價(含核電)一度高達約0.86元/千瓦時。對比往年,該市場日前平均電價已沖擊到較高位置。 業界普遍認為,電力市場特別是現貨市場價格高低,實際上反映了電力供求平衡的程度。電價越高,說明供不應求程度越嚴重;電價越低,說明供過于求越嚴重。 上述現貨市場的“火熱”是電力供需緊平衡和市場化機制創新“雙管齊下”的結果。8月上旬,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布《關于暫緩執行價格限制相關條款的通知》稱,為確保有效發現現貨市場價格,調動發電企業發電積極性,暫緩執行兩項限價:分類型設置現貨電能量報價上限和二級價格限值條款。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發現,全國多個電力交易中心的交易結果均顯示,參與的市場主體規模和交易價格有明顯上升。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對第一財經表示,未來極端天氣很可能成為常態。為保障電網的安全性,需要完善配套的電力市場化機制,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通過深化電力需求側改革,利用市場化方式引導電力用戶主動錯避峰。在這一過程中,電力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綜合能源服務、虛擬電廠等新興市場“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