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無遠慮必有進憂。電池片作為光伏產業鏈中技術創新的關鍵一環,當前正站在新一代電池技術迭代的關口,TOPcon、ABC、HBPC和HJT等電池技術層出不窮,也增加了未來市場競爭格局的不確定性。技術的不斷更迭,也成為本輪擴產的很重要因素。 據了解,PERC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已經逼近理論極限,N型技術被普遍認為是下一代主流技術,以TOPCon和異質結技術為代表的N型電池是目前擴產的主流方向。2022年也因此被業界視作N型電池技術發展的元年。 據Infolink數據,2022年底落地的TOPCon和異質結電池產能分別達到81GW和13GW;到2023年底,TOPCon名義產能有望達到477GW,將與PERC電池產能相當。路線切換速度之快,這也意味著,誰能率先在新技術路線上布局并快速降本增效使之成為優勢產能,才能激烈的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 潤陽股份在2022年披露的第一版招股書中表示,將于2022 年下半年建成 10GW TOPCon 電池生產線,并擬實施 5GW 異質結電池募投項目,穩固電池環節的規模優勢和市場地位。然而,在2023年6月公布的最新一版招股書中,10GW TOPCon電池生產線變更為了14GW TOPCon電池生產線,產能建成時間也由2022年下半年建成,改成了2023年上半年,盡管在給記者的回復中,公司表示該電池生產線現已建成投產,但也同時意味著,在2022年N型電池元年,作為行業出貨量排名第三的潤陽股份,并沒有N型電池產能落地。 從轉化效率角度來看,在6月15日公布的最新一版招股書中,潤陽股份對14GW TOPCon電池生產線的介紹并不多,并未公布該生產線的量產效率,只提及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N型TOPCon 電池中試批量轉換效率達到25%。要知道,晶科能源今年一季度TOPCon電池量產效率已經達到25.4%,四季度預計將達到25.8%。 異質結方面,募投項目5GW異質結電池片生產項目在注冊稿中依舊是“擬實施”狀態,在給記者的采訪回復中,對于該項目也是“待募集資金到位以后,公司會根據市場情況啟動5GW異質結項目的建設”。然而,多家同行上市公司的異質結電池已經進入生產銷售階段。 事實上,潤陽股份或在宜賓還曾規劃過45GW的電池項目,只是該項目只曾出現在宜賓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和當地媒體的報道中,并未曾被潤陽股份承認過。 2023年宜賓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全力打造國家級晶硅光伏產業集群。加快江蘇潤陽45GW電池片等項目建設…”。宜賓當地媒體也曾報道:“潤陽年產45GW電池片項目計劃總投資150億元,用地面積約1200畝,規劃產能為45GW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項目分三期建設。該項目一期計劃于2023年3月開工建設,2023年10月竣工投產。” 但在給記者的采訪回復中,潤陽股份卻明確表示“公司不存在宜賓電池項目”。記者也致電宜賓市經信局光伏產業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潤陽那個項目沒開”,至于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且有明確時間規劃的項目卻未能成行的原因,兩方都沒能給出合理解釋。 資金缺口大流動性承壓 一體化布局、新技術產能擴張,每走一步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支持。電池片環節的技術更新周期越來越短,光伏企業要保持領先,就要不斷新建產線,對資金的需求巨大。 潤陽股份的現金流已經十分緊張。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由正轉負,為-10.95億元;而去年同期為5.51億元;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6.39億元。 2020-2022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5.48%、81.39%和79.17%,流動比率分別為0.87、0.89 和0.82,速動比率分別為0.76、0.78 和0.62。與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相比,資產負債率處于較高水平,而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低。 截止2022年,潤陽股份的短期借款18.58億元,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高達69.79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9.12億元,長期借款13.98億元。有息負債規模高達111.47億元,短期債務占比高,而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僅為34.77億元,這其中有高達25.31億元的受限資金,僅有9.16億元可供支配,這對于潤陽股份的債務規模和產能擴張項目來說,杯水車薪。 光伏行業新建項目對資金的需求較大,且潤陽股份主要通過債務融資方式補充資金投入缺口,并廣泛運用貨幣資金、應收票據、房產、土地使用權、生產設備等資產作為抵質押物以獲取債務融資。截止2022年底,潤陽股份的受限資產賬面價值占公司總資產的比例為35.82%。 前期固定投資越大,在過剩時面臨的壓力越大。潤陽股份在招股書中也坦承,如果下游市場波動導致收入增速放緩,原材料價格上漲使經營成本增加,或新建項目盈利水平不及預期,資金回籠出現困難,公司的短期支付能力將面臨較大壓力,甚至不能按時償還債務本息,將導致公司經營性資產被債權人處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