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早間,據路透社報道,美國貿易官員周一最終敲定對東南亞大部分太陽能電池征收高額關稅,這標志著為期一年的貿易調查進入收尾階段。 這起貿易調查在去年由韓國韓華QCELLS、亞利桑那州FirstSolarInc及幾家較小生產商于提起,他們聲稱此舉為保護美國太陽能制造業數十億美元的投資。 該團體“美國太陽能制造貿易委員會聯盟”(AmericanAllianceforSolarManufacturingTradeCommittee)聲稱,在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和越南設廠的中國大型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以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向美國出口太陽能電池板,并接受不公平補貼,導致美國產品失去競爭力。 美國制造業團體的律師TimBrightbill在與記者的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相信,這些關稅將解決中國企業在這四個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這些行為長期以來一直損害著美國太陽能制造業。” 去年,上述國家向美國供應了超過100億美元的太陽能產品,占美國國內供應的絕大部分。關稅威脅已導致全球太陽能貿易格局發生顯著變化:今年來自這四個目標國家的進口量僅為去年同期的一小部分,而來自老撾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電池板出貨量正在上升。 不過,美國本土也有一些反對聲音。 包括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在內的反對者指出,關稅將損害美國太陽能生產商,因為這會推高進口電池的價格,而美國工廠需將這些電池組裝成電池板。自2022年美國推出清潔能源制造新補貼以來,這類工廠數量一直在增加。 為使關稅最終生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必須在6月投票決定該行業是否因傾銷和補貼進口產品而受到實質性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