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新能源并網規模不斷擴大,其間歇性、波動性的顯著特征,對電力系統穩定性和消納能力帶來了日益嚴峻的挑戰。為此,要保障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亟待加快建設適配的靈活性調節資源。5月25日,我國首座大型鋰鈉混合儲能站——南方電網寶池儲能站正式投產運行,不僅具有技術示范意義,更凸顯出電網企業在推動儲能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煤電越來越多承擔著電力系統的靈活性調節、保障穩定的角色。傳統煤電機組的設計經濟性基于年運行5500小時的假設,但隨著新能源大規模并網,煤電機組頻繁調峰、低負荷運行,2024年全國煤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僅4200小時。按當前趨勢,煤電效率和經濟性未來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因此,僅靠煤電支撐新能源大規模接入及調節,從中長期經濟發展看不可持續,儲能產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儲能系統經濟收益較弱、資本缺乏積極性,是當前儲能技術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繼續加大科研支持之外,在商業模式上也要進行戰略調整。 目前,市面上一般儲能企業的度電成本在0.5元左右。部署在電源側(發電環節)的儲能系統,其收益高度依賴電價機制和市場套利空間。但現階段,我國峰谷電價與容量補償機制尚未完成,儲能收益模式還不清晰,投資者信心不足。即便在政策推動下,部分儲能系統仍存在“建而不用”的情況!2024年度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配儲系統的日均利用小時數僅2.1小時,年均利用率僅為32%。 相較而言,在電網側(輸電與配電環節)實施統一規;瘍δ懿渴,對推動新能源發展有四方面系統性優勢:其一,制度與政策的集成效能,讓國有電網體系具備電網側統一大規模儲能的實施基礎。電網企業作為國有主體,不僅兼具更強的資源統籌、跨區域調度及抗風險能力,還可通過統購統銷機制與區域電力平衡策略,最大化釋放電網側儲能的調節價值。 其二,電網側儲能作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基礎設施,還兼具戰略安全屬性與長期公共福利價值。在投資邏輯上,電網側儲能類似于高鐵網絡,財務賬面上或許存在虧損,但其通過國家統籌建設釋放出的跨區域資源配置效能、產業輻射帶動效應和社會綜合收益是巨大的。與之類似,電網側儲能同樣可參考“前期投入換長期收益、局部成本換全局效益”的模式,以國家戰略投資激活全要素生產率,以能源基礎設施的“乘數效應”撬動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其深遠意義遠超單一行業的盈利考量。 其三,相比單體規模較小的發電側儲能,電網側儲能的集中式布局天然具備規模經濟特性,可通過共享輸電線路、監控系統等基礎設施集中建設,有效攤薄單位成本。抽水蓄能作為當前電網側儲能的主力,卻受限于水力資源稟賦,部署規模存在天然瓶頸;而大型電化學儲能(如鋰電池、液流電池)不受地理條件制約、響應速度快,但成本較高。要構建二者協同互補的新型儲能體系,離不開電網的戰略性布局。 其四,當電網遭遇設備故障、自然災害沖擊時,電網側儲能作為系統級應急電源,還可為醫院、通信樞紐等關鍵負荷提供緊急電力支撐。這種“電力安全緩沖帶”,既突破了用戶側分散儲能容量有限、協同性不足的局限,也彌補了電源側儲能受限于電廠地理位置的短板,可通過統一調度實現應急資源的精準投放,成為供電安全的韌性保障。 盡管具備一定優勢,電網側儲能的大規模布局發展仍需要從四方面突破成本瓶頸。 一是強化政策引導,構建多層次支持體系?山梃b高鐵發展,在規劃、投資、定價與制度設計等方面為構建電網側儲能提供政策性支撐,如設立專項基金、財政補貼、完善儲能參與電力市場規則等方式,降低初期建設投入負擔。 二是進一步完善現貨市場。新能源電力入市后,現貨市場峰谷價差的顯著擴大為電網側儲能創造了核心盈利支點。在電力低谷時段,電網可利用儲能系統低價吸納過剩新能源電力進行儲備;當進入用電高峰,儲能系統則可釋放儲備電力以滿足需求,這將有效減少電網向發電企業采購高價電力“調峰填谷”的成本規模。 三是依托容量市場機制,保障長期收益。容量市場是電力系統為保障長期供電可靠性建立的基礎性機制,其核心是對提供備用容量的主體給予合理補償。若電網側儲能替代傳統煤電,成為可靈活調度的大容量調節資源,將可參與容量市場獲取穩定收益。 四是完善用戶側成本傳導和響應,構建公平分攤機制。輸配電價作為連接電網與用戶的價格紐帶,可將儲能的投資與運營成本部分納入其中,分攤部分終端電價。同時,可通過動態調整峰谷電價,在高峰時段適當提高電價以反映儲能的邊際服務成本,引導用戶錯峰用電。(作者是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