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136號文)加速落地,我國電力交易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一線調研獲悉,新能源全面入市推動市場化交易規模持續擴大,催生電力交易咨詢及托管業務量爆發式增長——部分企業咨詢量同比激增4倍,成單量增長2倍,央國企加速尋求專業服務商合作以應對電價波動挑戰。與此同時,AI技術正深度滲透電力交易全鏈條,從負荷預測、電價分析到策略制定,通過大模型、云計算等創新手段推動交易向“精準決策”躍升,重構市場運行邏輯。業內人士指出,電力市場正從“機制驅動”轉向“市場驅動”,AI與人工經驗的結合將成為行業標配,一場由政策與技術共同驅動的行業生態重塑已拉開帷幕。 咨詢業務量大增 “相比去年,我們電力市場相關業務的咨詢量增長了4倍,成單量至少增長2倍,咨詢內容主要集中在投資項目未來的電價趨勢及收益測算等方面。”飔合科技總經理商敬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受益于電力市場快速發展,去年公司在手訂單數量同比增長近八成,預計未來幾年將呈現顯著提升的態勢。 商敬男表示,136號文正在重塑行業生態,新能源全面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時代已然開啟。新能源上網電量入市比例的持續提升,將對新能源企業在投資收益、投資決策、高質量運營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未來的電力交易員既要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對電價做出精準研判,又要對產業政策有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把握交易策略。目前,全國電力交易人才緊缺,短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商敬男告訴記者。 “自6月1日起,投產的新能源項目上網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不再全額享受保障性收購電價,需通過市場化交易獲得收益,電價波動將直接影響項目的收益率。”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分析認為,由于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和波動性特點,新能源發電公司在電力市場定價機制上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一些做新能源投資的央國企,因自身能力及交易員數量的不足,也在加速尋求與專業電力交易服務商的合作。“我們目前正在尋求與專業的電力交易服務商進行合作,希望借助其更加精準和有效的交易策略來提升公司電力資產在市場中的收益率。”一位從事新能源投資業務的央企負責人告訴記者。 “除了電力市場咨詢業務外,在電力交易托管業務上,我們的客戶量也有顯著增長的態勢。”商敬男介紹,136號文發布后,新能源企業需直面市場競爭,倒逼企業提升運營效率,然而部分企業由于此前入市比例低,對交易規則理解不透徹,對長周期電價預測、政策解析的需求更為顯著,特別是一些非主營新能源投資的資產持有方,更愿意把這部分業務委托給專業的電力交易服務商。 從“機制驅動”到“市場驅動” “現在各類市場主體向我們咨詢電力交易產品及服務的頻次較以往顯著提升。”國能日新董秘趙楠對記者表示,136號文發布后,公司持續緊密跟進各省(區、市)相關電力交易細則的出臺及市場運行情況,針對各省(區、市)電力交易的規則及所處的市場階段,對公司電力交易產品進行功能、數據、策略等全方位的迭代研發,以滿足市場主體對交易輔助類產品的需求。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山西、廣東、山東、甘肅、湖北等省級現貨市場已經轉入正式運行,其他省級現貨市場建設也在加速推進。 政策推進力度仍在持續深化。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以來,電力市場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市場化交易規模持續擴大,市場制度規則體系加速成型,市場功能持續深化,中長期、現貨和輔助服務市場體系有機銜接。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持續加快推動各省(區、市)電力現貨市場轉入連續運行,穩妥推進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 業內人士指出,電力市場正在從“機制驅動”轉向“市場驅動”,新能源企業的收益模式和競爭格局有望得以重塑。 “電價隨行就市后,如果企業交易策略缺乏靈活性和競爭力,就可能導致發電量受限,面臨盈利壓力。”晶科科技董秘常陽對記者表示,公司運用多元化的電力產品組合(儲能、虛擬電廠等),結合智能運維、功率預測、電力交易等運營能力,在抵御電價波動影響的同時,通過主動參與需求側響應等方式,獲得更多增收和發展機會。公司旗下的綜合能源服務商晶科慧能目前對外代理的風光電站已形成一定規模,并且有大批的聚合代理正在簽訂中。 常陽透露,未來,公司將重點構建更具核心壁壘的新能源資產精細化運營能力,進一步提升電力市場化交易水平,同時通過股權并購、共同設立產業基金等多種方式,圍繞新能源AI智算、虛擬電廠、微電網等新興業務尋找投資并購機會。 AI提高預測精度 “未來,新能源項目收益評估和測算的方式要面臨重構,由于電價波動,新能源公司的交易能力和運營能力對其收益波動影響很大。”趙楠坦言。 從電力負荷預測、電價預測到交易策略的制定,AI正憑借強大的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能力,賦能電力交易的每一個環節。 “我們向客戶提供氣象、發電量、電價等多維度核心底層數據的預測服務及交易策略服務來輔助客戶更好地參與電力交易。同時,我們還為客戶提供交易全流程托管服務。”趙楠告訴記者,由于參與電力交易的主體日漸多元,交易策略的復雜度顯著提高,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云計算等創新技術在功率算法、氣象算法、交易算法等各環節賦能,不僅可以提升研發效率和生產效率,還能夠優化產品的預測精度,提升交易策略的有效性。 趙楠認為,AI驅動的電力交易模式將逐步取代傳統的人工交易模式,將交易推向“精準決策”,重構市場的運行邏輯。商敬男認為,人工模式未來肯定無法適應電力市場,AI與人的結合將成為必然。 今年2月,飔合科技成為國內首批接入大模型的電力交易服務商,構建專屬于電力市場的大語言模型和Chat-BI模型,以提高電價預測準確性和優化智能策略。 商敬男對記者表示,目前飔合大模型已在多個項目上驗證了競爭優勢,未來核心功能將定位為市場分析、電力預測、智能策略、數據洞察四個方面,通過模型的不斷迭代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