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到了光儲充“檢”,將“檢”作為業務的一個賣點,小劉百思不得其解。 到底要“檢”什么?簡單搜索了一下:“檢”指的是充電樁可以檢測車輛SOC(電池)的電容量、精度,電池單體的壓差、溫差、損耗等,還可以為車主提供檢測報告【1】。 那么問題來了,假設是普通的家庭用車,車主拿到這樣一份檢測報告有什么用?是否如宣傳所言 "這當然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好的用車體驗。" ? 小劉假想把自己代入到這個場景里,由于小劉真有一臺使用C家的電芯大眾ID.4。所以就用ID.4做例子好了。 小劉開著ID.4來到某CPO的光儲充檢站充電,好奇害死貓,充電后小劉要了一份車輛檢測報告,報告顯示小劉的車健康狀況不佳(更為專業技術描述請恕小劉作為普通用戶無法理解),建議小劉去車輛銷售的4S店做進一步的處理。 小劉陷入了決策困難: A: 相信光儲充檢站的結論,請假半天立刻去4S店檢測 B: 對光儲充檢站的結論半信半疑,等到下一次例行檢查(小劉ID4電車的目前保養仍然是免費的)去4S店檢測 C: 不相信光儲充檢站的結論,忽略檢測報告的提示。 由于小劉是一個極度厭惡風險的人,所以小劉選擇了A。到了4S店,店員熱情的接待了小劉,等了一會兒,4S店服務人員告訴小劉,經過專業人士的檢測您的車輛健康狀況良好,您請回吧。小劉說 “不對啊” 拿出光儲充檢站的出具報告巴拉巴拉向服務人員解釋了緣由。服務人員非常耐心且有禮貌的告訴小劉:"先生,十分抱歉,我們只能以我們自己的檢測結果為準" 小劉的心情瞬間就不那么美麗了。 讓我們將場景回退多次到充電后小劉要了一份車輛檢測報告的時刻,報告顯示小劉的車健康狀況良好,而且是次次100%良好,這樣小劉是否就真的可以高枕無憂了呢?似乎也是不行的,決策困難和4S店與光儲充檢站結論互不相認的風險同樣存在。 那么再試著給這個場景增加一個商業條款的約束:光儲充檢站與4S店簽署了檢測結果互認和共享的條款。并假設小劉的車的健康狀況確實存在風險需要進一步的處理,而且也已經在光儲充檢站被成功檢出。 那么問題又來了,到底是應該由光儲充檢站還是4S店來通知車主這個不那么好的消息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應該且只應該是4S店來通知,因為只有4S店才有責任和能力承擔與消除該風險(當然忽略車主不在意原廠質保的情況)。光儲充檢站的通知只會讓小劉又回到上面提到的ABC的決策困難。 除此之外,小劉還和朋友探索了其他幾種可能的場景,結論很有趣,無論光儲充檢站的檢驗結果如何,無論其檢驗結果是否100%準確,光儲充“檢”的“檢”的服務對于光儲充檢站的服務提供商都會陷入了一個:“可以做,值得做,但是不能說” 的悖論。 通過上面簡單的思維試驗,小劉解釋了為什么對于光儲充“檢”,將“檢”作為其業務的一個賣點,小劉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