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僅讓競爭對手感到壓力,而且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現象被競爭對手所研究。不久前,境外研究機構一篇專門研究報告結論中國光伏產業的規模化優勢是可以復制的。無論分析正確與否,規模化確是早期中國光伏企業,更具體說是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攻城略
中國光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僅讓競爭對手感到壓力,而且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現象被競爭對手所研究。不久前,境外研究機構一篇專門研究報告結論中國光伏產業的規模化優勢是可以復制的。無論分析正確與否,規模化確是早期中國光伏企業,更具體說是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的重要法寶。“垂直一條龍產業鏈”、“規模放大一倍,成本下降20%”的說法一定是2010年前后光伏產業的最熱詞。 規模化是產業研究永遠的話題,當下的筆者想得更多的卻是中國光伏產業所以能有這一規模,所以能有今天的國際地位,根本原因是民營資本憑借完全市場化的運作,歷經國際資本市場和發達國家需求市場的嚴格選擇,走出一條獨特的中國產業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商品或只能進入非經濟最發達國家,或雖然進入發達國家卻鮮見進入高端市場,或進入高端市場也是貼著別人的牌子。中國光伏產業則完全不同:企業迅速成為全球前十大企業的主要部分,產品直接進入全球最嚴格市場。 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要繼續保持中國光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首先要保持中國民營光伏企業的競爭力;要保持民營企業的競爭力,首先要保證原有的市場支持要素不被改變。 但是,我們遺憾地看到:在全球需求市場從去年的30GW上升到今年的35GW,國內需求市場從5GW上升到8-10GW巨大利好的時候,在國際市場上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民營光伏企業,在國內市場卻缺少了往日的豪氣,特別是在國內終端市場與國有企業相比處處捉襟見肘。常言中國企業是:“外戰外行內戰內行”,可中國民營光伏企業反著:“外戰內行內戰外行”,很是滑稽。 所以會出現這一邏輯不通的現象,是因為民營光伏企業發展的支持要素發生了如下變化:市場機會多了,政策力度強了,技術國產化水平高了,但資金面前所未有的緊張了,特別是國家希望重點扶持的有競爭力企業。按照不久前工信部統計,前十大光伏企業負債千億以上。沒有了金融支持,自然沒有了境外競爭對手最擔心的規模競爭優勢。 對于有競爭力民營光伏企業來說,資金緊張帶來的結果就是:無并購資金加速產業整合,使得無競爭力企業每天都在在消耗有競爭力企業的內力;無發展資金進行必要的業務擴張,只好把有穩定收益的終端市場拱手讓給國有資本。有消息說,國家將總投資294億元的無電人口區光伏獨立供電系統建設項目全部交給了華能、大唐等8家央企,而“現在民營光伏企業不是不想參與建電站,但大家都沒有錢,所以只能看著央企大舉擴張。”一位民企高管無奈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