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能源發展的歷史。隨著能源利用從生物質能到化石能源,再到可再生和分布式的能源的轉變,人類文明經歷了農業低碳社會到工業高碳社會的轉變,正在進入以“新能源+互聯網”為特征的后碳時代,積極發展能源互聯網是中國應對下一次新能源革命的主要策略。&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能源發展的歷史。隨著能源利用從生物質能到化石能源,再到可再生和分布式的能源的轉變,人類文明經歷了農業低碳社會到工業高碳社會的轉變,正在進入以“新能源+互聯網”為特征的后碳時代,積極發展能源互聯網是中國應對下一次新能源革命的主要策略。近些年,全球面臨的能源資源瓶頸和生態失衡日趨嚴重。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目前,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約為27%,石油為33%,天然氣為21%,化石能源合計為81%。而包括水電、核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在內的非化石能源等僅占19%,未來發展新能源空間十分巨大。 而從國內情況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制約。2012年,我國一次能源總消耗已達到36.2億噸標準煤,占全球的21%,創造了11%的GDP。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發達國家的4倍。工業行業單位能耗,如粗鋼能耗、水泥綜合能耗、有色金屬綜合能耗、煉油單位能量因數能耗、乙烯綜合能耗以及火電供電煤耗等,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發展方式導致總能耗不斷上升。近10年來,我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高達0.7左右,能源環境壓力和發展瓶頸日益增大。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再沿襲發達國家過去那種無節制地消耗資源和環境的工業化模式。當前僅占全球20%的發達國家十多億人口,其人均能源消費高達6.5噸標準煤,是發展中國家的3.8倍。在其能源消費總量基本趨于穩定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來替代化石能源消費,改善能源結構,逐漸向可再生能源體系過渡。 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積極探索能源互聯網戰略。2001年,美國提出名為“智能電網”的新電力能源供應系統概念,并于2003年正式展開研究。智能電網采用先進的材料技術、高溫超導技術、儲能技術、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微型燃氣輪機發電技術等,旨在構建一張全美骨干電網、區域性電網、地方電網和微型電網等多層次的電力網絡,以實現自動化、高效安全、穩定可靠、可靈活應變及品質有保障的電力供應。該計劃將在2030年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