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1536億元的補貼,原意是要促進光伏行業的發展。然而隨著各地優惠力度、政策落實、補貼規則的千差萬別,這種好意不僅面臨著落空的尷尬,還有可能成為光伏行業前行路上的一大障礙。
作者:張智 福蒙蒙 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兩部委研究解決方案 補貼亂象灼傷光伏業 ![]() 一年1536億元的補貼,原意是要促進光伏行業的發展。然而隨著各地優惠力度、政策落實、補貼規則的千差萬別,這種好意不僅面臨著落空的尷尬,還有可能成為光伏行業前行路上的一大障礙。 “一邊是國家的指標控制,擔心全部上網對電網有沖擊,一邊是國家電網叫停全額上網項目,光伏企業只能拿到脫硫電價,而地方補貼遲遲無法到位。這些政策的出臺對于盈利模式目前尚未明確的光伏產業來說,可以說是內憂外患。”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雖然作為環保的新能源,光伏產業的前景一片光明,但是在限電、補貼、土地使用問題等非技術性因素尚未明晰之前,光伏行業似乎還只能“跛腿前行”。 政策短板 作為一個先天基因較為薄弱的行業,光伏企業從誕生伊始就高度依賴政府的扶植,因此政策一旦發生風吹草動,行業發展軌道都可能會因此發生“偏離”。而其中對光伏行業影響最大的則是補貼政策的變動。 目前,中國傳統火電發電成本大約0.4元/度,而光伏發電成本達到0.9元/度,存在著巨大差價。離開補貼,光伏幾乎毫無優勢可言。而補貼政策的“因地制異”卻是該行業最大的痛點。 “我們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各地政策不統一,盈利模式不明確,我們投入這么大,什么時候能夠收回成本,現在都沒有一個定論。”東莞一家光伏業上市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光伏業的政府支持主要是三方面,一個是在建設的過程中有相應的補助,全國還沒有形成統一做法。二是盈利模式不健全。賣電給國家并網的時候能有多少優惠,有多少盈利給企業,也無統一標準。第三是扶貧補助。村民裝光伏產品,國家有相應的補助,甚至免費裝,但這方面同樣也缺乏統一政策。”上述負責人表示。 2013年,國家相關部委出臺相關政策,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按照0.42元/千瓦時進行補貼。之后各級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了初裝補貼、度電補貼等相關政策。目前全國有地方補貼的省份有16個。分布式光伏發電的上網模式分“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全額上網”兩種模式。兩種模式的電價計算方法也大相徑庭。 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中,余電上網部分電價=當地脫硫煤電價+0.42元+地方補貼,其中,0.42元/千瓦時為國家補貼,連續補貼20年。而“全額上網”模式為,標桿電價 = 地方電網脫硫電價 +0.42(元/度)+ 差額,其中脫硫電價部分由電網支付,0.42元的度電補貼是國家對于分布式光伏項目的財政直補,而差額的部分則由“地方政府”補齊。其中用于,“全額上網”的補貼比“自發自用、余量上網”多近兩毛錢。 由于全額上網在結算層面上享受標桿電價的同時還享受分布式特有的0.42元的度電補貼,所以差額部分就成了“燙手山芋”,發改委和財政部對此的爭執由來已久,此前一部分由電網公司替地方財政部門墊付。 2015年,隨著全額上網項目被國家電網一紙行文叫停,0.42元/千瓦時的補貼和差額都隨之取消,光伏投資企業只能拿到脫硫電價。這對于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光伏企業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不僅如此,稅收標準的不統一也妨礙著光伏企業的發展。“比如做大型的光伏管,不可避免地會占用一些土地,因為要鋪開,那么占有這些土地是屬于什么類型,是不是要征收土地稅,不同地區的政府又有不同意見,如果作為土地開發來征稅,將包含印花稅、土地使用費、辦理土地證、賠償村民等龐大花費,但有的地方卻覺得這是一個新能源,不應該作為建筑物來征稅。這就會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成本計算。”上述東莞企業負責人表示。 據發改委人士透露,近期國家能源局也向國家財政部和國稅總局致函,希望能進一步明確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等稅種,明晰收稅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