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俄烏沖突爆發。之后出現俄羅斯與歐美之間的尖銳斗爭,能源制裁和反制裁是斗爭的重要形式之一,而能源沖突打破了歐盟原有的能源供求平衡。今夏的極端高溫也對歐洲能源供求關系造成影響。如今,隨著冬天逐漸逼近,民眾的采暖需求會上升,而歐俄矛盾并未緩解,近期歐盟的能源前景將受到更多關注。
多年來,歐盟國家積極
2022年2月24日俄烏沖突爆發。之后出現俄羅斯與歐美之間的尖銳斗爭,能源制裁和反制裁是斗爭的重要形式之一,而能源沖突打破了歐盟原有的能源供求平衡。今夏的極端高溫也對歐洲能源供求關系造成影響。如今,隨著冬天逐漸逼近,民眾的采暖需求會上升,而歐俄矛盾并未緩解,近期歐盟的能源前景將受到更多關注。![]() 多年來,歐盟國家積極發展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是全球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排頭兵,也是許多人交口稱贊的對象。但是,2022年的能源短缺發生后,許多人或者很享受看歐洲人“夏天用不起空調、冬天用不起暖氣”、“靠羽絨服和電熱毯過冬”之類的笑話,或者對歐洲能源冷嘲熱諷,譏諷歐洲發展清潔能源是“華而不實”,等等。 顯然,這種從捧殺到棒殺的態度急轉不可取。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歐盟國家現階段的能源短缺,以及如何客觀評價歐盟能源轉型呢? 能源短缺暴露歐盟政策缺陷 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西歐資深成員國與中東歐新成員國的能源等政策差別較大,而前者往往更受世人矚目。基于此以及為行文方便,本文中的“歐盟國家”主要指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丹麥等歐盟中的“老歐洲”國家。 歐盟能源短缺的原因復雜,既包括異常天氣,也包括歐盟自身的政策失誤。 歐盟國家的核能、風能、太陽能、水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規模居世界前列。然而,近年來歐洲接連遭遇極端天氣,嚴重影響了其清潔能源項目的運營。 其中,2021年北海等地區出現無風之夏,導致德國、丹麥等國的風電發電量同比減少。2022年極端天氣的影響更加明顯。歐洲遭遇了百年未遇的嚴重干旱。持久高溫沉重打擊了水力發電。 ![]() 酷暑之下,降水稀少,而水蒸發量大增,河流徑流量和水庫蓄水量明顯下降,造成水力發電量減少。2022年夏,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盟水電大國的發電量大減。 由于法國等國較多核電站用河水進行冷卻,今夏極端高溫也打擊了歐盟國家的核能發電。此外,當河水已經較熱時,核電站排出的冷卻水會讓河水進一步升溫,從而會對河流中的魚類和其他物種造成威脅。因為這些,法國核電機組一度有約一半停止運行。 酷暑還對太陽能發電造成影響。陽光充足對太陽能發電有利,但是酷暑和陽光充足不是一回事。光伏發電板“怕曬”,高溫會導致發電板功率折損、發電量下降、使用壽命縮短。 2021年歐盟國家的核電、水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分別是7,322億千瓦時、3,444億千瓦時和1,606億千瓦時。三者合起來在歐盟總發電量中的占比高達43%。2022年夏季的極端高溫天氣造成三者減量,并對歐盟的電力和能源供應造成不利影響。 然而,今年歐盟能源短缺,“人禍”才是主因。俄烏沖突爆發后,歐俄能源斗爭出現并加劇。結果,俄羅斯對歐盟國家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供應大幅減少,這是現階段歐盟能源短缺的主要直接原因。但是,更深層的原因是歐盟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和政策的失誤。 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洲油氣煤供應嚴重依賴前蘇聯/俄羅斯。俄烏沖突爆發前,歐盟國家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消費對俄羅斯的依賴度分別高達30%、40%和46%左右。歐盟能源供應嚴重依賴俄羅斯,表面看有非常充足的理由:歐俄之間油氣運輸系統發達,且俄供歐的能源產品價格很有競爭力。每年從俄羅斯進口大量相對廉價的能源,這讓歐洲的經濟和社會獲得實惠,而且幾十年來也沒有出現過大麻煩。 但是,對能源凈進口國家來說,能源安全保障的一條重要法則是要隨時確保能源進口的多元化。多年來歐盟國家對能源多元化的重視明顯不夠,而其害處在俄烏沖突爆發后得到了充分暴露。 不宜全盤否定歐盟能源政策 盡管近期歐盟能源出現較大困難,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全面否定歐盟的能源戰略和政策。總體而言,歐盟國家能源政策體系仍然是全球最先進的,而且代表著世界能源前進的正確方向。 歐盟有成熟的清潔能源市場和碳市場,其發展清潔能源的經驗豐富、技術和制度先進。丹麥是全球第一個實現風力發電商業化發展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陽光充沛的地中海沿岸國家開始發展太陽能發電,是世界的先行者。多年來歐盟國家在清潔能源發展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歐洲公司也掌握了大量相關先進技術。 即使在俄烏沖突爆發并引發歐洲能源短缺后,歐盟委員會仍然在2022年5月公布了名為《重新賦能歐盟》的行動計劃,其中提出決心將歐盟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標從40%上調至45%,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上升到12.36億千瓦。 2005年歐盟建立了全球最早的碳市場。歐盟碳市場的規模是世界第一,2021年的全球占比高達90%。歐盟發達的碳市場有力地促進了其清潔低碳能源轉型,并推動了世界其他地區碳交易市場的發展。 在持續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過程中,歐盟國家里出現了法瑪通、維斯塔斯、西門子歌美颯等先進企業。這些企業的業務遍及全球,因而推動了世界低碳能源事業的發展。 歐盟各國在遏制能源浪費方面也比較成功,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已與能源消費增長初步脫鉤。多年來,歐盟各國堅持使用財稅等政策,主動引導民眾減少能源浪費。 比如,主要由于政府征稅高,歐洲長期是全世界汽柴油價格的高地。最新數據顯示,在2022年10月初全世界汽柴油價格最高的10個國家和地區中,有4個是歐盟國家。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汽油價格分別是美國的178%、144%、156%和159%。高油價下,石油浪費現象減少。 此外,歐盟國家對汽車燃油經濟性和碳排放限值的要求較高,這也有效抑制了它們的石油消費。結果,歐盟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在1979年就已達峰。與歷史峰值相比,2021年的石油消費量已下降了約1/4。相比之下,同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其石油消費量至今尚難言達峰。 不僅僅是石油,歐盟國家一次能源消費量在2006年前后也達到了峰值。盡管2021年歐盟GDP比2006年增長了35%,但是其能源消費量卻下降了12%。《重新賦能歐盟》進而提出,2030年歐盟國家的能源消耗量需要在2020年的基礎上減少13%。 ![]() 歐盟各國的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享有深厚的社會基礎,這在全球范圍內并不多見。歐洲民眾已積極行動起來,推動各國政府和企業加快減排。比如,殼牌公司是歐洲乃至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2019年4月“地球之友”、“綠色和平”等7個環保組織和17,000名荷蘭公民共同發起了對它的訴訟,要求它提高其減排目標。2021年5月荷蘭海牙法院判定殼牌應該加大減排力度,在2030年底前將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9年的水平基礎上減少45%。在公民社會的推動下,歐盟國家的企業綠色發展的步伐明顯快于世界其他地區的企業。 對歐盟能源政策宜采揚棄態度 對于歐盟錯誤的能源選擇,中國應該引以為戒,避免犯相同或相似的錯誤。對于歐盟能源的成功之道,中國應該繼續虛心學習。 一方面,歐盟的能源選擇并非一切都對,中國必須吸取歐盟國家忽視能源進口多元化等方面的教訓。歐盟國家當前的能源短缺,主要源于其對俄羅斯能源的過分依賴。中國應該以此為鑒,繼續提升油氣進口的多元化程度,要避免石油或天然氣進口過分依賴一個或幾個國家,無論這個或這些國家過去和現在看起來有多么可靠。 另一方面,在能源的不少領域,中國應該繼續以歐為師。 今年歐盟國家即使遭遇嚴重能源短缺,仍表示將堅持發展清潔能源。這樣的態度不僅僅出自于對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的擔心,還出自于它們保障自身可持續能源安全的決心。歐盟國家的化石能源稟賦條件總體較差,其消費不得不嚴重依賴進口。比如,2021年歐盟國家的石油消費量為1,042萬桶/日,而其產量只有37萬桶/日,連消費量的零頭都不到。同年,歐盟國家天然氣的消費量和產量分別是3,966億立方米和440億立方米,消費的缺口也很大,需要靠進口來填補。 和化石能源不同,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對歐盟國家來說都是本土能源,幾乎不存在對外依賴的問題。如果其域內的清潔能源得到充分開發,那么歐盟國家除了能助力全球氣候治理外,還有希望實現其自身的可持續能源安全。因此,對它們來說,開發清潔能源不僅是涉及代際公平的道德問題,也是極具現實意義的安全和政治問題。 和歐盟國家相似,中國的油氣消費也嚴重依賴進口,也有確保本國能源安全的巨大壓力。同樣地,中國也需要通過發展本土的清潔能源來促進本國可持續能源安全。而在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方面,中國需要繼續學習歐盟各國的相關先進技術和法律制度以及有效的商業模式等。 歐盟的儲能技術、制度和商業模式也值得中國學習。歐盟國家有發達的天然氣儲備系統,能夠在天然氣市場中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歐洲儲氣庫的最大庫容為1,077億立方米。經過歐洲各國的努力,到10月初天然氣庫存水平已超過庫容的90%,這基本保證今冬歐洲將不會出現氣荒。歐盟國家的儲氣系統不僅規模大,而且遵照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和運營,資源配置優,運行效率高。這些都值得中國政府和相關企業認真學習、借鑒。 此外,部分歐盟國家還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要求,建立和維持了相當于90天以上凈進口量的石油儲備量。今年4月國際能源署歐洲成員國決定和美國一起,大量釋放其石油儲備,這對穩定今年的國際石油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需要認真汲取歐盟的成功經驗,擴大能源儲備規模,優化能源儲備制度。 作者為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經濟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