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分析指出,2010年,全國包括火電在內的裝機量為960GW,去年剛好超過1000GW。光伏發電由于波動性,在所有的發電之中不能占到很大的份額。
在王世江看來,“這種情況至少在2020年之前是如此。假如說光伏占到所有裝機量的10%,那全國的裝機量也才200GW。”
他說,“光伏電站使用壽命是25年,平均下來每年的裝機容量是8GW,但是現在的產能已經達到了40GW,因此現有的產能已經滿足未來10年我國的需要。”另一方面,“包括恒基偉業在內的光伏企業,不過是生產太陽能組件的企業,它們系統集成的部分占了很大份額。”這意味著,“這個環節的競爭將會非常激烈。”
/現場篇·重慶涪陵/
恒基偉業項目夭折背后:地方政府質疑其實力
“張征宇對重慶市場比較重視。”近日,一位與其有接觸的重慶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之前已有多晶硅企業在重慶布局,這有利于拓展太陽能電池產業鏈,并且,重慶土地價格遠低于其他城市,“恒基偉業是打算在此大干一場的。”該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說。
2009年10月,有媒體報道恒基偉業與重慶市涪陵區政府正式簽約,計劃斥資11億元在涪陵李渡工業園分期建設20條800兆瓦的超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項目占地達200畝。
如今,距離當初所提的4年內基地建成計劃已過去了3年,該基地建設情況究竟如何?
項目夭折 公司仍“存活”
對于3年前的這一投資計劃,張征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明確表示,恒基偉業將與北京中聯科偉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組建重慶吉陽恒基新能源有限公司,力爭重慶基地在4年內全部建成,屆時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并解決近萬人的就業問題。
11月14日,記者來到此前報道中提及的基地所在地——涪陵李渡工業園。在園區入口處,記者向保安表露身份想拜訪重慶吉陽恒基新能源有限公司,卻被告知該園區內并無該公司,并拒絕記者進入園區。
無奈之下,記者向該園區管委會綜合部辦公室致電,希望了解詳細情況。“以前恒基偉業確實打算到我們園區投資,但是這一計劃并未實施,實際上他們從來沒有在我們園區待過一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隨后,記者又就此事向涪陵區投資貿易促進局求證,得到的回復一致。
那么該項目最終夭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記者輾轉聯系到一位與重慶吉陽恒基新能源有限公司有著密切聯系的人士,記者剛講完“重慶吉陽恒基新能源有限公司”這幾個字,該人士便匆忙打斷記者問話,表示該公司已經注銷,至于背后原因他不方便談。
作者: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凌月